國際學校學額不足,問題不在國際學校,而在本地教育。教育局承認,國際學校學位供求缺口日益擴大,預計三年後出現四千個小學學額短缺,即使當局批出空置校舍,額外提供逾一千個學位,仍不足以應付。

想來,這已是老問題了。近年時聞有商界人士抱怨聘請海外人才愈來愈難,不是企業出不起高薪搶人,而是因為國際學校學位不足,子女讀書冇着落,才被迫打消來港念頭。港府不是說要吸引海外人才嗎?人家連搵間學校畀子女讀書都咁難,叫人點來呢?然而增加學位,又是說易行難,政府撥出土地資助建校,難免招惹偏袒權貴的詬病。

翻查國際學校收生數據,可見「國際」之名未必副實,部分學校的香港學生比例甚至超過三成,儼然成為本地人的教育避難所。由此路進,解決學位供不應求的最佳辦法顯然不是增加供應,而是減少本地需求,只要搞好本地教育,免得富家子弟蜂擁逃向國際學校,騰出學位給真正有需要的人,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一句到尾,國際學校的主要作用應是服務來港營商及工作的外國人子女。然而嘛,在香港這個特別的地方,本該給本地人置業安居的房屋被境外人士炒貴,本該服務外來人的國際學校卻被本地人鵲巢鳩佔。一切都是官僚無能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