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太陽報社論

庸官把關不設防 食品安全如黑洞

  • 現屆政府管治標榜「政策成熟一項,推出一項」,以體現急民所急的施政理念,食物環境衞生署「活學活用」,變成問題發現一項,才補救一項。近日揭發食油含有高度致癌物苯並(a)芘事件,暴露現行抽查及化驗食品機制存在嚴重漏洞,恍似不設防,不但無法追查來源,分銷流向亦未能完全掌握,大量致癌食油已直入市民肚皮,食環署才氣急敗壞巡查有關工場,抽樣化驗,縱使如何做足補救措施,亦無法改變市民健康受損的事實。

    東方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致癌食油含有的苯並(a)芘,按歐盟準則每公斤含量不可多於兩微克,內地為十微克,雖然準則較為寬鬆,亦已把這種高度致癌物納入食品管制。香港自詡國際都市,監管水平理應較內地嚴格,事實卻相反,現行法例並未訂出這種致癌物的法定限值,儘管食環署透過抽查食油樣本,發現每公斤苯並(a)芘含量達十七微克,嚴重超出歐盟及內地標準,仍難以依法檢控有關的食油進口商和分銷商,只能勸喻回收,追究責任束手無策。

    現行監管法例對食油的苯並(a)芘含量零監管,等於說市面上大量以食油為原料製成的食品,一樣存在這種高度致癌物可能超標的問題。可以說,致癌食油事件揭出了食品安全無王管的黑洞,從源頭的食油到下游的食品加工,都有可能使用了致癌油,形成一條有毒食品供應鏈,市民已聽厭了每次食品安全出事之後,當局信誓旦旦的甚麼加強抽查保證。

    對本港揭發有油行出售致癌食油,「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四成四受訪者直指市民健康受威脅;兩成五指經常外出用膳,擔心中招;兩成四指損害本港美食天堂聲譽。現時食環署的恒常監察食油測試項目,並未包括檢測苯並(a)芘,法例亦沒有制訂限值,只能根據歐盟及內地準則作含量比較,上述民調的被訪者中,四成二認為須修例加強監管;三成指法例存漏洞,如無王管;兩成三批評本港的檢驗及化驗標準落後。正如食物安全監察組織指出,致癌食油事件反映本港食物檢驗機制未達國際水準,食物安全法例沒有與時並進,更落後於內地。

    事實上,內地是香港主要食品的來源地,近年層出不窮的黑心食品源源不斷流入本港,除了今次的致癌食油,最新又揭出內地生產的醬油、醋、飲料塑化劑含量嚴重超標,是酒類的四百倍。本港市面出售的調味品不少由內地輸入,如果說香港的調味品沒有問題,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食環署至今毫無發現,明顯是失職。上述民調發現,大部分受訪者批評本港食物安全機制有不足之處,三成九直斥當局把關不力,令食肆及市民受害;三成指監管不足,無法堵塞問題食物;兩成五斥恒常監測食物存在漏洞。學者也指出,香港不少食物來自內地,食物安全問題愈來愈受關注,當局應吸取教訓,修補法例漏洞,嚴格檢視食物安全機制。

    防患未然勝於事後補救,這個道理人人懂,奈何食環署的官僚從不吸取教訓,以致監管漏洞百出,把關形同虛設,每次都待到有毒食品被傳媒或外地揭發之後,當局才如夢初醒,試問市民的健康還有甚麼保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