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反課綱學生運動不斷持續升溫,雖然佔領教育部的學生代表宣布退場,但並不意味着抗爭的結束,而是更多戰場的開始。反課綱運動已經不單是教育問題,而是明顯帶有高度意識形態及身份認同的政治問題。

課綱微調的主要爭議,實質上是歷史問題,即「藍營」的中華民國史觀和「綠營」的台獨史觀之爭。陳水扁主政時頒布「九五暫綱」,開始了課綱的台灣化過程,台灣史獨立成冊,去中國化,脫離中國史範疇,淡化中央政府對台灣的影響,美化殖民統治,只講其對台灣建設。這次台灣教育當局的微調,新版台灣歷史教科書有十七個方面的修改,包括將「日本統治」改成「日本殖民統治」,以及稱慰安婦是被強迫的等等。日本確是殖民統治過台灣,當中帶來的壓迫與苦難怎麼可以忽視?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也是符合事實,如果因為政治原因就隨意竄改、否認歷史,說慰安婦是自願的,簡直叫人心寒。

學生讀了修改的部分,理性地表達訴求與意見,當然是合理的;但如果學生以逆反心理,為反而反,認為聲大就是有理,實在難免叫人覺得這是教育的失敗。教育的意義在於讓學生明辨是非,獨立思考,經過學習調查後得出自己的判斷,而不是跟風,人云亦云。

在台灣,歷史與課本問題淪為政客的玩物,今天你改來,明天我改去,學生被稀裏糊塗地玩弄,怎不使人擔憂?要知道課本是有限的,學習是無限的,知識不僅是在課本,學習也不僅是在課堂。時代賦予我們民主與自由,讓我們可以接觸、表達更多,我們可以自己追尋歷史的痕迹,了解更多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