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看了一套真人真事改編、令人笑中有淚的電影《親親躁爸爸》,劇本來自導演的真實童年經歷,她爸正是故事中的躁鬱男。故事講述一位患有躁鬱症的爸爸,如何嘗試與家人相處,修補關係和努力做一個好父親跟女兒相處。

「雙相情緒障礙」簡稱躁鬱症,對很多香港人來說,這名字已不算陌生。躁鬱症患者有兩種極端情緒,分別是狂躁及抑鬱,患者會不時經歷兩種極端情緒,一時異常亢奮活躍,一時感到極度疲憊,甚至抑鬱及出現自殺傾向。躁鬱症成因包括遺傳因素和腦部化學物質失調,此病能出現在不同年齡或性別的各階層人士。

在八十年代,由於大眾對此病只有很少認知,再加上當時治療的藥物不多,因此戲中的躁爸爸會時不時出現情緒難以自控。隨着醫療的突破性發展,現今患者能夠服用不同的新藥及通過康復支援以穩定情緒和改善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在戲中也提及過一種藥物叫做「鋰劑」,其實它是一種較常用的情緒穩定劑,其用途是讓患者減少情緒上落及波幅。如其他慢性疾病,只要患者能夠每天定時服藥,其復發率便能大大降低。

對於患者而言,要作息定時,有充足的睡眠,盡量不做需要輪班的工作,因為睡眠失衡,往往能引發躁鬱症復發。親朋好友的關心和支持,亦是重要的良藥。對於家人而言,應該用友善的態度、減少與患者爭吵。在現實生活裏,大部分躁鬱症的患者不異於大眾市民,他們很多都是慈愛的父母、對孩子及家人十分溫柔。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