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駕崩,新加坡的好運似乎走到盡頭。中國與泰國就合作開挖克拉運河簽署備忘錄,這條連接太平洋及印度洋的運河令航程縮短一千二百公里,馬六甲海峽將失去現在的熱鬧,新加坡被邊緣化恐怕不可避免。

天時、地利、人和是發展三要素,新加坡數十年間由貧窮落後的第三世界躋入發達國家行列,除了李光耀的卓越領導能力,更因為新加坡扼守戰略要衝。馬六甲海峽是世上最繁忙的航線之一,控制亞洲七成海運及全球三成石油運輸,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及第十四大經濟體南韓,都仰賴這條生命線。新加坡憑藉其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吸引全球資金,進而發展為金融中心,以及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新加坡成為美國在亞洲戰略的支點,同樣是地理位置使然,新加坡亦充分利用中美矛盾以及東亞地區地緣政治之複雜,狐假虎威,發揮着與其國土面積及經濟實力絕不相稱的影響力。美國重返東亞遏制中國,與其說是奧巴馬的發明,不如說是應新加坡的「邀請」而來。李光耀生前並不掩飾自己的想法,他曾公開表明,雖然新加坡「小到無法改變世界,不過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嘗試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本區的巨樹之間穿梭」。

實事求是地說,新加坡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的策略十分成功,直至中國為了戰略安全而下決心與泰國合作開挖克拉運河。運河一旦開通,馬六甲海峽就淪為聾子的耳朵──空擺設,新加坡失去戰略地位,經濟發展必有阻滯,被美國拋棄也是遲早的事。新加坡的損失其實就是香港的得益,香港轉口港地位將重新振作,並帶來其他的經濟效益。

在近年的星港競爭中,從經濟、環境、宜居到教育,香港總是落敗的一方,鬱悶已久。好在香港福氣未竭,朝廷啟動「一帶一路」戰略,克拉運河工程重劃東亞政治與經濟版圖,間接幫香港出一口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