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海傳出消息,《新聞晚報》將於明年元旦起休刊。
這份報齡為十四年的《新聞晚報》,終於沒能抵擋住網絡和合併大潮的雙重衝擊,淪為上海報業集團成立後首份休刊的報紙。據悉,該報總計百多名員工,上海《新聞晨報》會接收五十人,剩下的人前路茫茫。
紙媒的寒冬,在「狼來了」一遍遍的高喊聲之中,終於在今年歲末來臨。身為同行,難免感覺兔死狐悲,不過,理性看,寒冬既至,與其坐等被凍死,不如破釜沉舟主動尋找生路,如此或許還能盡快找到出路。不過,問題的另一面在於,上海在本世紀重演媒體整合一幕,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重組成立上海報業集團,是由當地官方主導,並經中宣部同意。此舉雖有應對衝擊主動求變的動機,但官方的真正意圖,卻是要通過關停並轉,重新包養紙媒「喉舌」,減少其市場化運作帶來的種種不聽話和亂表態。很不幸的是,《新聞晚報》因與《新民晚報》定位重疊,成為官方下刀的第一個捱宰者。
包養一詞,的確不雅,但卻道出實質。有消息說,內地多個地方已傳達中宣部指示,聲稱財政將對各地黨報提供支持,上海報業集團據稱每年會由此得到五千萬元。有限的財政支持對維持報業運作雖是杯水車薪,但畢竟解決了人員工薪的基本問題,且配套以公務員待遇,對風雨飄搖的紙媒人來說,這無疑是捧回金飯碗,當然有足夠的吸引力。不過,包養卻有條件,即身為「喉舌」,不得有二心,不得發異聲,必須時刻與黨保持一致。
打個比方,皇帝給了你幾個錢,卻同時將你去了勢,讓你終日不男不女地唱讚歌。你會衣食無憂,卻同時不再分泌男性賀爾蒙,失去了男人的最後一點尊嚴。對紙媒人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寒冬。對新聞自由來說,這更是一次雞姦。
耿炎直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