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八日,《南方都市報》大篇幅報道李嘉誠專訪,記者問他:「回首過去,覺得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有哪些?」他答道:「我自問無論如何努力,仍發現沒有一個人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會考慮參政。」此話一出,令人浮想聯翩。
富商在華人世界從政,向來困難重重。一來中國文化歷來輕視商人,到了中共建政後,更上升至仇視的境地。在香港,出於統戰需要,當然也會有親共商人,例如霍英東,但他們只會盡其社會崗位上的本分,為中共服務,不會有染指政治實權的非分之想。
一個世紀以前,美國的傳奇巨富約翰.洛克菲勒,他的地位與今天香港的李嘉誠頗為相似。洛氏早年是美國總統林肯的政治盟友,南北戰爭後曾斥巨資廣設黑人學校,但後來他的「標準石油」壟斷市場,飽受社會非議,國會亦以《反壟斷法》對付。他的孫兒納爾遜.洛克菲勒投身政界,一九五九至七三年間任職紐約州長,七四至七九年出任美國副總統,「洛克菲勒共和黨人」成為該黨內開明派的代名詞。
美國的富商從政也有失敗例子。去年落選的美國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在私人場合說美國有百分之四十七的選民,無論如何都會票投奧巴馬,因為他們依賴政府救濟、不事生產,該段說話流出後,斷送了他的選情。
由此可見,富商在美國從政,成功與否還是要看選民。羅姆尼的故事,也是香港商界的寫照。
黃毓民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