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覺大專夢 贏得教育薄倖名

十年一覺大專夢 贏得教育薄倖名

香港二○○○年起開辦副學士課程,十年下來,每年入讀的學生由初期的不足五千名急速增長至目前的超過二萬五千名。然而,學生數量激增,課程質素卻沒有相應提升,相反,由於當局規劃不當,監管不力,以致副學士課程良莠不齊,濫竽充數,至今仍存在缺乏認受性,以及大學銜接學位嚴重不足等問題,莘莘學子付出大量時間及金錢,換來的只是一個得物無所用的學歷。

教資會前日公布高等教育體系檢討報告,恰恰暴露出副學士課程的種種亂象。對於副學士課程質素,當局一直置身事外,僅由業界自行成立的檢討委員會負責規管,由於監管機制混亂,大大降低副學士學位的認受性。教資會主席史美倫建議將多個評審機構合併,檢討學分的認受制度,客觀審核副學位機構的水平。教資會並建議當局對私營大專課程實施三重規管,包括成立一個可左右政府資源分配的全新機構,專責規管私立大學及自資副學士,引入統一質素保證機制,以及由教育局局長負起統籌監察的責任。

事實上,上述問題存在已久,輿論批評不絕於耳,無奈港府聽而不聞,多年來一直沒有設法改善。正因為當局撒手不理,八家政府資助院校自行組成聯校素質檢討委員會,自己人查自己人,此舉不但被質疑偏私,亦無法實施有效及全面的規管。

除了課程質素堪虞,副學士畢業生的出路也是一大問題。資料顯示,成功升讀本地資助學位的副學士學生每年只有約二千人,不少學生甫一畢業,立即變成雙失青年,有院校的副學士畢業生失業及就業不足率甚至超過三成,就業者的平均月薪亦只有七千多元。有教育界人士形容,副學士是大專教育的計時炸彈,當局繼續視而不理,遲早大爆發!

追本溯源,副學士源於美加學制,當地的副學士多有相聯繫的學士學位,所以課程側重通識教育,旨在為升讀學位課程打好基礎。事實上,經過長期實踐,副學士制度在當地卓有成果,為學生提供各種出路,美國總統奧巴馬早年便在加州西方學院攻讀副學士課程,兩年後升讀哥倫比亞大學學位課程,最終在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市,大學入學率遠遠低於其他發達地區,當局引入副學士課程,為學生拓闊升學之路,本來無可厚非。遺憾的是,橘越淮而為枳,港府引入副學士課程,只是片面追求「六成大專入學率」的口號,粗劣仿製美加教育中的一環,整體教育制度卻沒有相應調整,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多年下來,副學士升讀本地學位的比率仍低得可憐,部分課程甚至連相聯繫的學士學位也沒有。可憐無數學生花費時間和金錢修讀副學士課程,畢業後卻要面對升學、就業兩難的困境,淪為高不成低不就的一群。

難為港府官員大言不慚,說要發展甚麼教育產業,還要打造甚麼區域教育樞紐。其實,萬丈高樓從地起,如果連副學士課程的質素也無法保證,連副學士學生的升學之路也無法打通,所謂教育樞紐,不過是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