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加東減惹質疑 回購隧道解死結

紅加東減惹質疑 回購隧道解死結

千呼萬喚始出來,當局昨日終於公布三條過海隧道車流量顧問研究報告,建議透過調整收費以平衡車流量,並提出九個方案諮詢公眾三個月。當局傾向採用「紅加東減」方案,即增加紅隧私家車收費五元,用來補貼東隧,換取東隧減價五元,其他車輛亦按比例調整收費,希望此舉能夠吸引駕駛者轉用東隧,紓緩紅隧擠塞。

其實,三條過海隧道車流量失衡,主要原因是東、西隧收費過高,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當局花七百萬元顧問費、研究了那麼久才得出這種「阿媽是女人」的結論,令人啼笑皆非。

最難堪的是,公帑花掉了,研究報告出爐了,隧道車流量失衡問題依然無望解決,甚至反而可能添煩添亂。雖然顧問公司樂觀估計,實行「紅加東減」措施後,紅隧車龍可望縮減五至七成,但這極可能只是一廂情願。

有學者指出,基於兩隧的地理差距,紅隧收費要比東隧高很多才有明顯的分流作用。有人計過數,假設駕駛人士前往港島中,繞道東隧的路程大約多四公里,單是燃油開支便不只東隧減收的五元,根本不划算,而且這還沒有計算時間成本,究竟多少車輛會捨紅隧取東隧,實在大成疑問。

事實上,較早前「紅加東減」的消息甫一傳出,東隧旋即申請加價四成,其中私家車收費由二十五元加到三十五元。在商言商,隧道公司最關心的是盈利,紅隧加價後,不啻為東西隧提供更大的加價空間,正如有團體質疑,東隧可以不斷提出加價,紅隧可以補貼幾多呢?到頭來,「紅加東減」變成「東逼紅加」,為了保持車流平衡,紅隧勢必被迫跟隨東西兩隧不斷加價,駕駛人士淪為砧板上的魚肉,任由政府及隧道公司宰割。更何況,通過紅隧加價的方式補貼東隧,等於用公帑補貼私營隧道,很難不令人質疑官商勾結。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由於東西兩隧收費高昂,以致收費較低的紅隧長期出現車滿之患,所以,盡快回購東西兩隧,將三條過海隧道統一管理,降低收費,才可望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無奈當局捨近求遠、捨本逐末,令人莫名其妙。

眾所周知,回購私營隧道,既可改善交通,又可避免隧道不斷加價,而且可以成為政府一項長遠而穩定的收入,全港市民皆可受惠,沒有多大爭議性。當局用諸多藉口一拖再拖,如今更以顧問建議為幌子,提出所謂「紅加東減」措施,證明當局根本沒有決心解決問題。

研究復研究,蹉跎復蹉跎,特區政府十三年來一事無成,連研究三隧車流也要假手顧問公司,納稅人被迫做了冤大頭,實在無奈。很明顯,所謂顧問研究不過是官員推卸責任、胡混度日的藉口,現屆政府只剩不足兩年任期,不管海隧問題能否獲得解決,時間一到,關人個關,這個燙手山芋只能由下屆政府接手。只可憐七百萬無辜市民被迫承擔當局施政無能的代價,繼續承受塞車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