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址容易溝通難 骨灰龕場歎慢板

選址容易溝通難 骨灰龕場歎慢板

港人生前要為居所發愁,死後還要面對「無葬身之地」的困境,真是生死兩徬徨。一拖再拖之下,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聲稱,當局已物色八幅土地興建骨灰龕,他重申希望每區都興建骨灰龕場,會繼續爭取地區人士支持。

說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則是另一回事。事實上,曾蔭權早就揚言,十八區至少都要有一所骨灰龕場,可惜至今依然毫無進展。更諷刺的是,周一嶽曾建議將廢置工廠大廈改為骨灰龕堂,但當有人計劃將葵涌一座工廠大廈改建為骨灰龕,卻過不了城規會這一關。由此可見,當局聲稱將在各區興建骨灰龕場,恐怕又是一廂情願。

眾所周知,由於傳統觀念影響,加上交通、環境衞生等考慮,市民對區內興建骨灰龕場多有所保留,關鍵在於當局能否居中調停,協助溝通,化解矛盾。遺憾的是,對於興建骨灰龕場在各區引發的爭議及阻力,當局除了指摘市民「各家自掃門前雪」外,基本上是束手無策,一籌莫展。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周一嶽聲稱已物色了八幅土地,最終恐怕也難逃遭到反對的命運。

再說,就算取得居民諒解和支持,也不代表一定能增加龕位供應。當局曾建議擴建鑽石山靈灰安置所,區議會及居民均表同意,前提是每逢春秋二祭,鄰近學校借出場地供掃墓人士泊車,以紓緩交通擠塞,豈料連如此簡單的要求也遭教育局斷然拒絕。事實證明,「各家自掃門前雪」的不是市民,而是互扯後腿的政府部門。

其實,公營骨灰龕嚴重供不應求,是早已存在的問題,過去十年,政府提供的骨灰龕只佔同期火葬宗數的一成多。公營龕位僧多粥少,本來可由私營骨灰龕滿足市場需要,但在當局無監無管,放任自流下,私營骨灰龕遍地開花,亂象叢生,民居、農地、郊野公園甚至廟宇均被闢作私營骨灰龕堂,當中良莠不齊,衍生大量社會問題,對鄰近居民造成極大滋擾。更有甚者,不少私營骨灰龕場違規經營,市民根本無從分辨,不慎光顧,損失金錢事小,先人骨灰將來無處安放事大。

迫於民意壓力,港府早前終於公布骨灰龕政策檢討諮詢文件,建議以發牌形式規管私營骨灰龕場。話音未落,當局又以「問題複雜」為藉口,聲稱本屆政府未必能完成相關立法程序。可見所謂公眾諮詢,只是敷衍民意的拖字訣。

這還不是最惡劣的。當局推卸監管責任,市民退而求其次,要求公布合法經營及不獲認可骨灰龕場的名單,讓消費者自行選擇。但即使是如此簡單的事情,當局還是拖拖拉拉,有關名單原擬上月公布,之後又一再押後,迄今還未有具體日期,市民為先人選購龕位,只能自求多福。

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傳統,生養死葬,是一個政府的最基本責任。今日香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生亦難,死亦難,這既是七百萬港人的悲哀,更是港府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