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報告拒公開 渠署究竟怕甚麼

水浸報告拒公開 渠署究竟怕甚麼

今年七月大埔沙埔仔村嚴重水浸,奪去一名村民性命,當局已完成調查報告,但渠務署以死因庭或將進行研訊為由,拒絕公開報告內容。村民對此大表不滿,狠批渠務署毫無誠意,未有交代事故責任誰屬,無法對死者家屬和村民交代。

事實上,當局的藉口根本不值一駁,公布調查報告與死因庭可能研訊根本是兩回事,當局以此為擋箭牌,對調查報告秘而不宣,難免令人質疑,事件背後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事件的關鍵之一,是上游的河道工程有否加劇水浸。對此,渠務署官員解釋,今次水浸是有紀錄以來的最高雨量,令水位短短二十分鐘內暴升至最高,暴雨及地勢帶來的高速水流令河床如「刮沙」般,將大量巨石及沙泥沖到下游,填滿石塊阻截器,釀成嚴重水浸。儘管當局大耍太極、含糊其詞,但有學者踢爆,如果沖下的沉積物和巨石大部分來自地盤,則水災屬人為而非天災。事件責任誰屬,不言而喻。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渠務署對調查報告遮遮掩掩,僅發表一份所謂「事實資料摘要」,內容包括介紹大埔河改善工程、當日山洪暴發的過程,以及當局的調查方法等背景資料,對釐清事件真相根本毫無幫助。當局一方面對調查結果秘而不宣,卻在摘要花費頗多筆墨,對渠務署事後進行的緩解及改善措施作巨細無遺的描寫,就連清理堆積於七條行人橋前的淤塞物等細節亦不放過。當局避重就輕,轉移公眾視線的用意彰彰明甚。

外界的質疑絕非無的放矢。調查指當時正值黑色暴雨警告,而涉事的河道又十分淺窄,只能應付一、兩年一遇的大雨;加上在上游進行河道工程的承建商未有妥善清理地盤的木板、鐵枝及大石,致建材及大石隨暴雨由上游沖落下游。很明顯,渠務署無非想將責任歸咎於天災及承建商,與其說這是一份調查報告,倒不如叫「卸責報告」更貼切。

可以斷言,如果這就是當局的調查結果,市民肯定不會收貨。事實上,有關河道工程早於○七年動工,為何拖延多年仍未完工?明知雨季來臨,為何事先沒有採取防洪措施?很明顯,當局的辯解根本無法回應上述疑點。退一步說,就算承建商敷衍塞責,難辭其咎,渠務署監管失職,同樣脫不了干係。

不管怎麼說,今次事件再次凸顯港府治水不力。大家可以看到,近年來每逢大風大雨,市面幾乎例必亂成一鍋粥︰○八年颱風「鸚鵡」襲港,由於當局協調不足,應變緩慢,以致颱風過後葵涌貨櫃碼頭大塞車,機場旅客滯留;同年一場黑色暴雨,大澳淪為「香港汶川」,大批居民無家可歸。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代價一次比一次沉重,教訓一次比一次深刻。無奈當局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至今在防洪治水方面的工作仍然乏善可陳,以水浸黑點的新界北為例,當局的渠務工程蝸行牛步,去年底被本報踢爆完工率僅有一至三成。本港年年打風年年亂,豈是無因。

難怪有人說,每次打風落雨在香港呈現的亂象,只有第三世界國家可堪比擬,這不僅是對香港這個自詡「紐倫港」的國際都市的莫大諷刺,更是港府的恥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方可避免重蹈覆轍,港府反其道而行,諱疾忌醫,隱瞞真相,更大的災禍恐怕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