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麻醉後進行手術,可以避免病人承受痛楚,但做腦部手術時則不能知道病人一些功能是否受到破壞,特別是語言區域,而進行術中監察就能讓醫生清楚治療有否影響病人的功能,減低手術帶來的不必要傷害。

    運動及感覺神經可利用電路及刺激作為術中監察的方法,追蹤神經訊息的傳遞是否受到影響,例如進行脊髓手術時在病人頭皮貼上電極貼,然後在肢體進行刺激,又或刺激腦部看肢體是否有反應,從而破定神經上行或下行的訊息傳遞是否有問題,以便提醒醫生在落刀時要留意是否有造成一些影響。

    至於語言就要使用另一種監察方法。掌握說話能力的語言區一般位於左腦,但實際上每個人也有不同,而第二語言及第三語言區域則更難預測,即使進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檢查也未必能夠清楚界定腦內語言區,惟傷到語言區可能會令病人有口難言,例如有一名在港定居多年的泰籍病人因第二語言區受影響,結果由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變回只懂泰文,康復後才能再次講廣東話,可見語言區出問題的影響力。

    為免語言區被手術波及,神經外科醫生需要麻醉醫生的協助,讓病人在無痛情況下保持清醒,當接近懷疑語言區時,醫生便會着病人說一些簡單的話句,例如數數字,繼而在懷疑位置放電極干擾,如果病人無法繼續說話,便能確定該處為語言區,隨即可避免造成傷害。其實,各種新科技及監察方法都是希望提高腦科手術的準確性,帶來更理想的治療成效。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方道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