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內地官媒甚少講人話,但在中國首次有本土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一事上,卻罕有地說出人話。八十四歲的屠呦呦憑着領導研製抗瘧疾藥物的傑出貢獻,得到諾獎評委肯定,獲得生理學暨醫學獎殊榮。這固然是中國人的驕傲,但她既沒有博士學位,更非官方體制頭面人物,反而多次在中醫科學院院士的提名中落敗。這次獲獎,不得不令人反思院士制度的公平性和可信性。

官媒指出,屠呦呦並非單一個案,不少在國際上公認有成就的內地科學家一直得不到體制青睞,反而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的所謂學者,卻「順風順水地當上了院士,風光於政、學、商諸界」,只要擅長應酬,懂得走後門,這些人即使沒有真材實料,一樣可以風生水起;默默耕耘、敢講真話的人,卻因為不屑擦鞋,際遇不可同日而語。可見院士制度不但不是榮譽制度,反而更像利益制度。

官媒雖然道出實情,但在利益集團根深柢固的內地官場,誰能撼動這種制度半分?這不禁令人想起曾兩奪大滿貫的中國網球女將李娜。眾所周知,原屬國家隊的她因為不滿國家體制而毅然單飛,並且多次揚言打網球是為了自己而非為了國家,儘管被國人罵個狗血淋頭,但她在網壇的成就無人能及。連一個根正苗紅的運動員也決定跟國家分道揚鑣,足證制度之荒謬,香港人心未回歸又何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