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黃金周訪港旅客數字出台,爆出了一個小冷門。黃金周首日訪港旅客較去年上升一成五,其中內地旅客按年增長一成六;十月二日的內地旅客更錄得按年上升兩成至二十萬三千人次,一改過去數月持續下滑的勢頭。當然,我們不能單從一、兩日的數據便作出結論,亦應留意這兩天訪港的內地旅行團比去年減少超過一成,而且旅遊旺區的人流以至酒店的入住率和房價,似乎也比不上往年。

那麼,訪港旅客去了哪兒?筆者相信其中一個因素是過境旅客明顯增長,利用本港轉機往其他國家旅遊。面對此趨勢,我們應好好研究如何吸引這批旅客在轉機前最少留港一晚,體驗本港滿有活力的日夜生活。這樣做,除了能讓他們增加消費,也能留下意猶未盡的感覺,吸引他們日後再次來港觀光。

至於入境旅客多了而主要景點人潮暢順,是否意味着香港其實也有不少可以分散旅客的景點,以及比許多人想像更高的接待旅客能力呢?我們應盡快分析旅客最新的行程和消費模式,從而制訂不同景點的參觀路線配套。

筆者認為香港還可以好好把握作為表演之都和國際考試之都的角色。要知道,每年有不少內地團體前往國外作大型表演或比賽,我們可研究當中加插香港站作中轉,讓這些團體增加演出機會,同時留港觀光。香港早前舉行美國學術評估測驗,吸引近萬名內地考生前來應考,不少考生更由家長陪同。事實上,香港的制度和配套十分適合發展成為大型國際性考試的主要海外試場,亦可順道安排考生的旅遊行程。香港華洋雜處百多年,中西文化匯聚,又豈會只是奢侈品消費和數個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