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風塘除供船隻避風,亦有其獨特的避風塘文化。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表示,避風塘以往有大量船家生活,發展出各種飲食、娛樂文化,是香港重要的一頁。

香港的避風塘展現出豐富的漁民文化。(黑白資料圖片)

「以前避風塘唔單止避風,仲係水上人嘅居所同消費場所,基本上唔使上岸都買到好多嘢。」鄭指出,當年油麻地避風塘的艇戶在最高峰時,達十萬人,而政府亦曾發經營牌照予「船上小販」及「小艇小販」。

漁民上岸 由盛轉衰

起初以售賣簡單小食為主,其後發展至售賣艇仔粥、炒蜆、炒蟹、炒螺等美食,更會售賣汽水、雪糕、生果、香煙等,甚至有唱曲表演,展現豐富多元的水上人文化。

但到了九十年代初,因衞生問題及油麻地的填海工程,不少漁民遷戶,大部分上岸入住公屋,例如愛民邨,而曾經一度興盛的避風塘文化,亦隨之而沒落,避風塘美食亦只能夠轉到岸上餐廳,但風味卻難以比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