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中大完成亞洲首宗「胃起搏器」植入個案。

    胃癱病人因胃部無法正常擴張,往往只能看着別人大快朵頤。二十三歲的陳志傑自小「食十餐嘔足十餐」,嚴重至需停學,尋遍中西醫、照過逾十次胃鏡及多番測試才確定患胃癱。中文大學內科及外科團隊今年三月引入「胃起搏器」植入志傑的胃部,以電擊刺激胃部恢復蠕動能力,術後半年飲食已恢復正常,體重回升,更能與朋友打邊爐,是亞洲首宗成功案例。負責手術的中大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趙偉仁指,目前無徹底根治胃癱療法,但「胃起搏器」可為病人帶來曙光。

    胃起搏器

    志傑七歲起食量大減,進食十分鐘便作嘔,小二開始大部分時間停學,靠自修升班,即使上學也要背着一包米重的儀器,邊靠鼻管餵食邊上課。他遍尋中、西醫兼求神拜佛,曾接受腹腔鏡抗反流手術亦無改善,體重更跌至僅餘四十四公斤;去年轉介至威爾斯醫院進行胃納測試後,發現胃部容量較常人少逾半,確定患胃癱。

    「能與友人打邊爐」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發展)兼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表示,本港平均每十人便有一人胃功能失調,包括胃灼熱、胃脹及易飽等徵狀,當中二至三成屬胃癱,即胃納出現動力障礙,進食時未能如常擴大,很快便有飽肚感。現時僅能靠控制胃酸分泌或促進胃蠕動功能的藥物紓緩病徵,只有一至兩成患者可改善。

    趙偉仁解釋,胃起搏器的原理與心臟起搏器相似,透過微創手術將約六厘米長的儀器植入患者體內,再以高頻率低能量的電擊刺激胃竇肌層,減少嘔吐徵狀。西方至今已累積處理一千五百宗病例,當中有三項文獻顯示,患者植入起搏器後整體徵狀可減近半。起搏器壽命約五至十年,換電便可再運作。由於技術未普及,公院病人現需自費十萬元買儀器。

    志傑笑言,術後不覺被起搏器「電痛」,但提腿時壓住胃部便會感到起搏器的存在。他說術後能每晚吃下一碗白飯,也能與友人打邊爐,也能急起直追學業:「唔使成日冇得返學!」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