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批居屋昨日開放示範單位及派發申請表,部分居屋單位面向明渠、位置偏僻,甚至有機會望向墳景,但統統未令一眾準居屋申請者卻步,大批市民依舊大排長龍,入場一睹新居屋的間隔。參觀後,不少人批評單位狹窄,格局未如理想,有大批市民索取申請表格。為何「上樓」置業令人不顧一切,「磚頭」對港人有何重要?

顧問老師: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 陳偉強

Q:青年渴望「上樓」反映甚麼社會現象?

A:受傳統華人價值觀影響下,港人一般希望置業,安頓家庭。自八十年代起,「有樓」更成為社會地位的標準,女士尋找對象時,亦會選擇已置業的男士,所以本港青年較其他國家青年更注重置業。另外,物業在本港亦是投資保值的選擇,青年亦希望投資,預備年老後的生活。

Q:居屋能幫助青年向上流動嗎?

A:居屋政策為居住公屋或劏房的青年提供置業機會,從而改善居住環境,一定程度上可幫助青年向上流動。不過,現時居屋的供應量不高,受惠的市民不多,對整體青年向上流動的作用成疑。另外,置業亦未必能改善生活,部分人置業後,將大部分收入用作供樓,生活水準反而下降。

延伸思考

1.居屋能有效應付中下階層置業需求嗎?

A:殖民地年代,港英政府為令公屋中的居民可向上流,增加公屋流動量,開始了居屋計劃,以市價六至七成的價格,出售居屋。某程度上,居屋可解決中下階層居民的置業需求,令他們可以在私人市場以外置業,但現時居屋的供應量低,對整體中下層的幫助有限,而落成的單位大都位處偏僻,未能滿足部分的需求。

2.房屋政策對政府管治有甚麼影響?

A:華人價值觀下,置業對家庭十分重要,如未能滿足市民需要,政府的管治將會變得困難。新加坡政府設有組屋政策,令市民可以容易置業,減少社會對政府的反對聲音,而本港置業困難,近期發生的社會運動與青年置業問題不無關係。

3.為何本港樓價持續高企?

A:本港樓價高企受不同因素影響,本港政府長久而來奉行高地價政策,令地產發展商的開發成本較高,從而轉嫁給消費者。而且,銀行利息低,令供樓的成本下降,部分已置業的人傾向再買物業,亦令樓價維持高水平。另外,政府在新界的發展遲遲未啟動,亦減慢了房屋的供應量。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