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精通通識概念》將分享通識科「單元三:現代中國」必懂概念「經濟特區」(Special Economic Zone)。自1979年以來,經濟建設成為了中國政府的施政中心,改革開放成為了經濟改革的指導原則。中國領導人擔心突然全面推行某項經濟改革會動搖國之根本,更擔心一項政策的失誤會惹來對經濟建設目標的質疑。在這情況下,中國領導人期望先在某些地方先試驗某項措施,若措施成效顯著後再推行至其他地區甚至全國。「經濟特區」字面上與改革開放中的經濟改革環環緊扣,但其實與政治也有關係。

顧問老師:通識研究協會主席 馬震寧

可控制的實驗室

經濟特區推行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制度,讓地方官員在區內試驗各項經濟改革措施。經濟特區實施比內地寬鬆的管理體制,容許外國與官方合資、合辦甚至直接投資設廠。儘管這些措施從21世紀眼中再正常不過,但我們不能忘記當時中國仍不太信任外國商人,故吸引外國投資在政治和經濟上十分敏感。政治上,容許外國投資容易惹來保守派不滿,很容易被扣上「勾結外國勢力」的帽子,讓保守派再次挑起「姓社姓資」的討論。經濟上,外國投資者會否憑藉他們的生產優勢,過早扼殺初生的私人企業或剛經過大整頓的國有企業呢。然而改革開放又不得不推行,外國投資者對經濟改革十分重要。在兩難情況下,中國領導人提出設立經濟特區,在可控制的範圍先試行經濟改革,形勢不對可立即處理問題。

發展新空間

同學需注意經濟建設是一項新的政策,官員尚未完全接受這新目標。但中央領導人必須盡快兌現「先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承諾,確立經濟建設作為國策的合法性。五個經濟特區都是在東南沿海地區,而且遠離政治中心。在東南沿海地區設立經濟特區有兩個原因:第一,東南地區是1949年前中國經濟發展蓬勃的地區,受群眾運動破壞甚少,加上中國對香港採用「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政策,有良好發展基礎。第二,遠離政治中心進行試驗,可以遠離保守派的干預,讓地方官員免受現有體制的阻撓。

汕頭的特例:地方的抗拒

汕頭作為最早四個經濟特區之一,經濟發展卻差強人意。同學需注意即使在厲行中央集權的國家中,中央政府官員亦需要地方某程度的配合才能推行改革,但官員需面對的是全中國最團結的潮州人,因為潮州人做生意講求關係,不信任外資、外省人。改革開放講求突破既有意識形態界限進行交易,從而激起人民積極性。經濟特區的設立,突破國家意識形態限制,但沒打破汕頭中鄉土意識形態限制。

設立經濟特區的原因是期望在現有體制外尋求改革空間,擺脫體制內反對改革的阻撓。經濟政策與政治密不可分,而這種手法只是權宜之計,只為日後全面推行經濟改革鋪路。經濟改革成功在於國家領導階層建設經濟的決心是否強烈,若國家領導階層視改善經濟為鞏固政治權力的手段,經濟特區的「實驗成果」就不能推行全國。中國政府必須以改善人民生活為施政目標而非手段,才能走上健康的經濟發展道路。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