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二十多天,運動不單影響經濟和民生,更種下深遠的社會撕裂傷痕,將港人推向兩極,有礙香港發展。

根據二○一二年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分布估算,建制及泛民的基本支持者約為一成及一成五,中間的七成五可歸納為溫和保守的政治取態,這也是回歸後香港的政治常態。但近來從佔中的近八十萬網上投票,到一百五十萬反佔中簽名表態,以至近日的unfriend潮,佔中製造的非典型政治風氣深化和擴散,全面撕裂香港。群體間激烈對立,破壞人際關係,小則言語攻擊,大則仇恨敵視,勢不兩立。

搞政治激進很容易,也最能吸引鎂光燈。社會運動主幹是青年人,以浪漫手法凝聚氣氛,唱歌、着手機燈更是動員的方程式。但建設社會不能只靠激情,若香港人仍希望保持香港作為中國獨特城市的地位,就必須保持當中「可被利用價值」:成熟的經濟操作、完善法制、城市的文明度等。佔中以來,這些香港賴以為生的元素,正面臨自家人發起的衝擊。

香港要重新出發向前發展,仍必須依靠以上必要元素。為此,我們必須重建以往的中間力量。有人可能扣帽子,攻擊「中間」即「中立」,是牆頭草、無立場。其實,中間力量的思路,是希望以考慮全局的高度,思考社會問題,在經濟、民生及民主發展中取得平衡,在不同持份者的訴求中,情理兼備地取得最大公因數。因此,香港政治和社會安定仍需要溫和保守的中間力量作為中流砥柱。

紐約在九一一事件後舉行一連串團結運動,香港也有必要在這次政治風波後治療撕裂傷痕。我們可否找到香港人認同、德高望重的領袖,重新共建我們的Hong Kong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