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陳卓禧(左)擔心「尼特」指數反映學位充足,僅延後青年失業。

    【本報訊】青少年失業失學情況有延後趨勢。香港專業進修學校以政府統計處的青年就業數據,推算本港「尼特」(即無就業、在學或受訓指數),發現十多年來,出現愈來愈多二十至二十四歲的雙失青年,但十五至十九歲的青年雙失情況則有改善。該校認為政府提供毅進及副學士等課程,間接把「畢業即失業」的情況延遲,建議增加資源強化就業支援,讓學生在職場學以致用,提高就業競爭力。

    為方便本港社會了解「尼特族」情況,港專搜集政府統計處的數據,把基數定在經濟情況較穩定的二○○○年,按季比較受僱、失業或從事非經濟活動的青年數量。二十至二十四歲組群指數在今年第一季數字較○○年上升一成四,但預計會平穩增長。至於十五至十九歲組則錄得大幅下跌,較○○年下跌五成半。

    多項課程恐唔治本

    港專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卓禧指出,過往政府推出多項課程,加強培訓弱勢的十五至十九歲青年與社會接軌,導致該組青年雙失情況持續改善。他擔心課程僅延後青年失業,加上本港經濟愈趨單一,青年職業選擇減少,會增加本港「尼特族」數量,構成社會危機。

    曾做「尼特族」長達約八個月時間的盧淼森出身單身家庭,因學歷低,惟有做飲食或搬運。他說:「做做吓覺得辛苦,好攰又成日無假放,就要抖吓。」他更曾做宅男足不出戶,不剃鬚不剪髮不參與社交活動,連手機都關掉。頹廢過後,終要面對現實,醒來後修讀毅進,今年將升讀高級文憑,冀將來投身電子科技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