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根據最新數字,由佔領中環運動發起的全民投票,有超過七十萬人在網上或實體票站投票。有報道指,兒童及外籍傭工的身份證也可以用來投票,質疑投票的認受性,又有指全民投票的表決題目具引導性。不論投票人數是否有「水分」,表決題目設計是否有問題,可以肯定的是一次超過七十萬人參與的全民運動反映出來的民意,政府絕不能對此坐視不理。今年,乃香港政治年,民主發展已走到關鍵時刻。我們不妨自我批判思考,爭取普選是否錯誤選擇?

    顧問老師:通識研究協會主席 馬震寧

    回想○三年和○四年的七月一日,有數以十萬計的市民人上街遊行,向政府施壓,促使停止對廿三條立法程序,也令首任特首董建華提早辭職。因此,如今為數十萬計的市民參與的全民投票,也對政府造成沉重壓力。其實,不論是和平佔中和全民投票,都是反映港人對現狀的不滿和對民主的追求。誠然,香港是民主自由的地方,不同西方勢力(特別是英美)都想利用香港作平台與內地抗衡。中央為避免西方勢力入侵香港,希望透過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選出行政長官。

    早前,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談及中港矛盾時說,明白兩地文明程度不同,應增進相互理解。其實,中港在公民教育和民主發展程度也有不同,因此中央不能以內地尺度看待香港民主發展。回顧內地的歷史發展,過去數千年都是君主制,其管治權都是至高無上。到新中國成立,嚴格上也沒有正式的民主,最多只有全國政協會議,進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但沒實權。

    反觀香港,雖然一直以來只有部分民主,擁有公民提名方式的區議會和立法會(直選)選舉,這些民選議員需要代表市民向政府傳達意見和施壓,也迫使政府官員為其施政失誤而問責。

    要實現成功的一國兩制和高度自治,必須相信港人的智慧。早於九十年代開始,港英年代的立法局開始有地區直選議席,港人已經歷過無數的選舉投票經驗。即使市民在選舉中選錯,大可以在下次選舉用選票撤換當權者,以保障人民的公民權利。當香港普遍市民教育程度愈來愈高,我們大可批判思考港人的智慧,看看我們會否選出一個有反中亂港和勾結外部勢力的行政長官。倘若能夠,不妨再測試選民能否在下一次選舉自我修正?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顧問老師:通識研究協會主席 馬震寧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