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的殖民地歷史為香港烙印了甚麼?儘管很多港人未必願意承認,但不少港人都有隱於言、彰於行的媚外情結,而且濃得化不開,政界尤其嚴重。近日政圈幾件小事,便是絕佳的例子,更可從此窺視一下泛民圈子的異象。

事件的主角有: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英國駐港總領事吳若蘭、多名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事件大同小異,如張曉明約晤泛民議員討論政改,吳若蘭與泛民議員會面,討論英國於香港政改工程的角色,至於夏千福,則經常與泛民陣營中人會面,還會加插神出鬼沒的落區……

上述戲碼上映後,各主角得到的待遇大相逕庭。先談張曉明,他個別約晤泛民議員討論政改,事後,泛民議員擺出一副惶恐不安的架勢,無比神經質的高調開記者會,匯報他們在哪見、為何見、有何人、談甚麼,甚至吃甚麼都交代了,泛民中人形容這是「早公布早安心、遲公布有後果、沒公布等發落」,一不小心,聽者還以為聽到內地公安審犯專用的術語「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不過,看了教育界議員葉建源的例子,真不能低估泛民內部傾軋的威力。

見了吳若蘭又如何呢?事後發張照片、輕描淡寫一二,目的只是宣傳,泛民圈中沒人奇怪彼此為何要見?怎麼見?見了談甚麼?更不會打爛沙盆問到底,弄清楚由誰牽線。一干人等彷彿共識,會面很優雅,忖測低格調。

至於見夏千福,更平常如朋友會面,不需要交代、不需要包袱,個別見、群體會,甚至地點要上天下海,大家都不會質疑。建制派有疑問,落在泛民眼中亦是與國際脫軌,反民主的挑剔。

同族相疑、異族相近,可算香港政圈的最大諷刺。簡單如中聯辦人員在香港一舉一動,都可能被戴上干預香港自治的帽子,反而堂皇找上紅鬚綠眼、美霸英帝暢談香港內務,衞道士們卻集體失聰、集體扮盲。這些是不是崇洋心態入了心、進了骨?集體反思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