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居高不下的房價催生出「蝸居」、「蟻居」族,他們因收入有限,不得不居住於狹小的空間裏。但是,相比於「井居」者,這些人應該覺得慶幸,畢竟他們還有陽光下的棲身之所。
在處處繁華盛景的北京就有不少「井居」者。這些「井居」者大多不是流浪漢或者乞丐,他們中的很多人白天外出謀生,做着洗車、廢品交易營生,晚上回到黑暗污糟的井中休息,有人甚至「井居」二十年。
面對井居現象,人們在感嘆民生多艱的同時,很自然的要問:政府救助蹤影何在?
內地現行救助管理辦法規定,救助對象主要是城市生活無着的流浪乞討人員,包括因自身無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農村五保供養,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那些白天外出務工、晚上下井居住的城市打工者不在救助範圍,而且這些自食其力的打工者也不願把自己當成流浪者接受救助,因為一旦接受救助,有了基本溫飽,就會失去工作;沒了收入,孩子讀書、親人治病等,就失去經濟保障,用「井居」者的話來說,就是「救助我一個,一家沒吃喝」。顯然,現行救助制度與保障需求嚴重脫節。
「井居」之困所反映出來的社會保障問題已引起當局注意,構建保障特困人群的「兜底制度」,是內地提出的改革目標之一。在社會貧富分化和城鄉差距日益加大的背景下,要構建覆蓋所有人群完善的養老保險、基本醫療、社會救助等制度尚需時日,但在「井居」現象曝光之際,也需要有臨時應對之策。這回人們看到政府出手了,在「井居」現象出現二十年後有了迅速的應對:封閉除污水井之外的地下井。
昨日是「大雪」節氣,在氣溫為攝氏零度以下的首善之區,那些被趕出井下居所的人們如何度過漫漫長夜?令人揪心。
耿炎直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