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來襲,護理不佳隨時復發!中風為本港第四號殺手,每年有逾一萬九千人因中風入院、超過三千二百人因而喪命,高齡、高血壓及高膽固醇的「三高」人士更屬高危一族。中風病人復發機會亦較正常人高出五至二十倍。近年不少中風人士均會接受中西合璧治療,增加康復成效,不過,有學者提醒,採用中西合璧的治療方案時需加倍留神,以防中西用藥相互排斥。

當歸

黃芪

丹參

人參

沈劍剛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醫藥學院教授及助理院長(科研)沈劍剛教授指,於中藥、針灸及按摩等中醫治療有助促進中風後神經幹細胞功能的復修,惟進行中西合璧的治療方案時需加倍留神,以防中西用藥相互排斥,如服食薄血丸的同時,則不應進食當歸等活血化瘀中藥,否則或有出血風險。

切勿自行執藥服用

沈劍剛又指,中醫治療中風有兩千多年歷史,近年中醫藥以腦內幹細胞為藥物研究的重點方向,發現很多中藥如人參、丹參、銀杏、薑黃和黃芪及有關藥方,可促進神經幹細胞生長和功能修復作用。較常用的湯方則有沿用逾三百年的「補陽還五湯」,可用於治療氣虛血瘀的中風後遺症,包括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有助促進缺血的腦神經細胞再生,但是否適用則因人而異,他建議尋求可靠中醫師診治及處方,切勿自行「執藥」服用。他又指,針灸於降血壓成效顯著,亦可循調節脾胃方面着手。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張德輝指,中風原因多由後天因素所致,肥胖、糖尿病、心臟病、心房纖動、吸煙及缺乏運動者風險較高,有親屬曾患中風者亦屬高危。中風平均發病年齡為六十多歲,大部分病人皆年逾五十歲,「年紀愈大,風險愈高,當中有八成都係屬於『缺血性中風』」;年輕中風者的成因多為先天性,如血管異常或畸形等,所屬中風類型比例各佔一半。

張教授指,中風病者病情穩定後,應盡早開始藥物、物理及職業治療等復康護理,亦需於預防復發多下功夫。病人應定期檢查血壓及量度血脂、減低攝取食鹽分量、注意飲食避免肥胖,如有吸煙飲酒習慣應戒掉,亦可作適量運動,如游泳、急步行或太極等。

中風症狀及求救需知:常見中風症狀

面部、手臂、腳部無力、麻木或知覺喪失

口齒不清、言語表達或理解出現困難

神志不清

喪失平衡

異常劇烈頭痛

中風求救需知

如現中風症狀,立刻報警求助

記錄病者症狀出現時間或最後正常時間

不需移動病者,移離危險環境除外

讓病者側臥

清理嘔吐物

移除假牙

保持呼吸氣道暢通

宜由家人陪同入院,或提供家人聯絡電話

帶同病者常服藥物清單,尤其是薄血藥、阿士匹靈、高血壓藥、糖尿病藥

帶同病歷及家庭醫生資料

資料提供: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張德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