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最新的政爭,雙方同意為慶祝泰王壽辰,暫且「休兵」數天,但雙方矛盾沒有化解,哪一方能最後勝出,尚未可知,在此間香港政局的敏感時刻,泛民傻乎乎的派人前往「取經」,建制又不假思索的把當地亂象描繪為「民主反面教材」,雙方都無視泰國歷史背景,該國今天的局面事出有因,拿來與香港相比,不倫不類。

世界經濟大蕭條,導致了一九三二年六月的暹羅不流血革命,該國改行君主立憲制,卻由於軍方有份參與革命,開了軍人干政的先例。三九年暹羅易名為泰國,翌年納粹德國征服法國,英國孤軍作戰,泰國改行親日路線,意圖收復近代以來割讓予英法的失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對英美宣戰,但駐美大使拒絕遞交宣戰書,並成立「自由泰人運動」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對泰苛索無度,兩國關係漸轉冷淡,故此在戰爭結束後,泰國稱當初的宣戰書無效,得到了同盟國承認。

冷戰期間,泰國成為美國盟友,泰共在北部發動游擊戰,軍人干政成為常態,左派長期受打壓,經濟政策「寧右勿左」,越戰升級後,美軍大舉進駐,熱錢流入帶動消費,鄉郊與曼谷市的貧富差距日深,七三年的學生運動曾帶來短暫民主,三年後軍方政變又推倒重來,才種下了今天「紅黃惡鬥」的禍根。

今天香港建制派拿泰國之亂來「抽水」,卻不知該國的階級矛盾為因,致有今天的亂象之果,對香港有類似的社會問題視而不見,若不早日化解矛盾,遲早步其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