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緩急不分 難怪一事無成

港府經常將「行政主導」、「強政勵治」掛在嘴邊,然而,說是一回事,做卻是另一回事。過去五年,港府共推動一百一十四條法案,只有五成六獲立法會通過立法,失敗率達四成四,當中三成四法案更遭擱置或押後。「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港府施政能力不足,漠視民意,加上只顧搞形象工程而罔顧民生問題,導致不少政策遭否決,寸步難行。

事實上,在遭擱置或押後的法案中,不少涉及民生議題,食物及衞生局與環境局成為重災區,總共有近四十條立法建議被「打入冷宮」。有些法案由於極具爭議性,港府無力協調各方矛盾,惟有採取拖字訣,或者索性束之高閣。難怪有人批評,立法建議每每因港府不敢「闖關」而被擱置或押後,反映港府政治權威不足,只能一味扮鴕鳥,一遇反對就退縮。「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兩成一受訪市民認為,政府欠缺政治能量推動新政策;兩成七指港府推動政策畏首畏尾;四成五歸咎港府罔顧民生。

問題是,社會矛盾及民生問題不會因為港府扮鴕鳥而消失,相反只會不斷累積,這正是香港深層次矛盾日益惡化的主要原因。

更不堪的是,連一些沒有爭議性的議題或政策,港府一樣是拖拖拉拉,大唱慢板,最典型的例子是所謂十大基建。加快基建,創造就業,這是當務之急,無奈港府有心無力,大部分工程至今仍是無影無蹤;又如六大優勢產業,更是雷大雨小,十畫未有一撇,恐怕又是一張無法兌現的期票。

港府施政寸步難行,固然與本身弱勢有關,但更多情況是在政策醞釀過程中閉門造車,脫離群眾,漏洞百出,以致政策出台後爭議四起,徒添煩亂。以慳電膽現金券為例,即使撇開惹來利益輸送的爭議不論,慳電膽能否達致最佳的環保效果也大有疑問,結果有關政策在爭議聲中無疾而終。

古人說︰「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港府反其道而行,制訂政策時往往欠缺周詳考慮與論證,就算勉強推行,成效亦大打折扣。停車熄匙立法引起運輸業界強烈反響,當局只好一再讓步,不斷擴大豁免範圍,就是最佳例證。

這還不是最惡劣的,主流民意普遍支持復建居屋,港府卻偏要另闢蹊徑,推出所謂「置安心」計劃;各界要求港府扶貧的呼聲高唱入雲,當局一直百般推搪,最後只是推出關愛基金敷衍了事。凡此種種,皆顯示港府視民意如無物。

港府對經濟和民生問題漠不關心,相反,推動形象工程卻是不遺餘力,為了申辦亞運,甚至不惜扭曲民意,玩弄數字遊戲。上述民調顯示,超過九成受訪市民對申亞表達不滿,其中四成六批評政府只顧搞形象工程;三成三指摘港府應做不做;一成五指施政捨難取易。可以預料,港府企圖藉亞運為自己施政無能塗脂抹粉,只能枉費心機,適得其反。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一個好大喜功,緩急不分,逆民意而行的政府,必然動輒得咎,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