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當值做到冧  醫護人員大逃亡

通宵當值做到冧  醫護人員大逃亡

伊利沙伯醫院女實習醫生凌晨當值期間突然昏迷,情況危殆,令人再次關注公立醫院前線醫護工時過長、人手不足等問題。令人遺憾的是,事件未能震醒當局麻木不仁的神經,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的即時反應,竟然是極力淡化事件,轉移公眾視線。

周一嶽強調,初步懷疑該名實習醫生因腸病毒感染引起嚴重併發症,又聲稱其工作時間與其他見習醫生完全一樣,是所有年輕醫生也要經歷的鍛煉之一。然而實情是否如此?據報道,這位實習醫生病發前曾隔日通宵當值,之前平均四日通宵當值一晚,可以想像,如此繁重的工作負荷,就算身體健康的人也未必吃得消,遑論一個病人?

更何況,這名實習醫生長期捱更抵夜,是否像周一嶽口中所說那樣稀鬆平常,也大有疑問。正如前線醫生組織指出,大學醫學院與醫管局有協議,實習醫生每次通宵當值,相隔最少三天,就算真的有需要,也應找駐院醫生頂替。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也不得不承認,涉事實習醫生的通宵更安排較正常頻密,須向院方進一步了解。周一嶽急不及待將事件歸咎該實習醫生本身的健康狀況,不是轉移視線又是甚麼?

不過,無論高官如何巧言令色,文過飾非,始終無法掩蓋公院前線醫護人員壓力爆煲的事實。正如前線醫生聯盟主席謝耀昌批評,公立醫院人手不足,「十個煲得六個蓋」,實習醫生連續工作二、三十小時者比比皆是,不少人有病亦不敢告假,「做到冧低為止」。今次這位女實習醫生帶病苦撐,最終不支倒地,不正是前線醫護人員「做到冧低」的慘痛例子嗎?

前線醫護人員工時過長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及前線醫生聯盟去年進行的調查發現,在受訪的醫生中,近九成須超時工作,其中近四成每周超時二十小時以上。更堪憂的是,有四成半受訪醫生表示因工時太長而影響臨床判斷,約百分之三更曾因此發生醫療事故。

正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公院近年的前線醫生逃亡潮一浪高於一浪,以重災區之一的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為例,今年首七個月醫生流失率較去年全年高一倍,以致院方須暫緩醫生調職及放大假安排應急。事實上,人手緊絀的情況,絕非局限於伊利沙伯醫院。本報上月巡查各區專科門診,發現新症輪候時間短則四個月,長則兩年半,遠較醫管局公布的十二周中位數為長。醫學界人士不諱言,前線醫生做到氣咳,白內障、前列腺一類簡單手術「多到做唔切」。

除了前線醫生外,護士流失的情況亦不容忽視。去年瑪麗醫院手術室一半護士集體請病假,就是不滿人手嚴重短缺,工作遠超負荷。在護士請假期間,三十宗非緊急手術要延期,一名女病人更懷疑因手術由臨時頂更護士協助而出事,最終不幸死亡。

由此可見,前線醫護人員士氣低落,最終還得由病人承受苦果。我們已不止一次指出,醫管局管理制度必須全面檢討,特別是將資源更多地用於前線醫護人員及病人身上,更是刻不容緩,究竟當局何時才肯正視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