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當局提出「黨媒姓黨」後,今年兩會的報道一本正經,開始作正面宣傳,以往那種生動活潑的場面已不復見。其實,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當局即使能像周厲王那樣止謗於一時,也無法堵住悠悠之口。

當局對今次兩會報道列出二十一條規則,要求正面宣傳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報道,做好穩增長的典型報道,同時有十三個「不報」,包括代表委員個人財富、國籍,醫患糾紛,兩會安保,國防預算,釋永信參加政協,殯葬改革,兩會新聞發布會幕後相關訊息,加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不願學雷鋒話題,霧霾問題,宗教敏感問題,樓市、匯市、股市、交通擁堵、號販子等問題,並要求涉台涉朝涉腐敗等議題一律用新華社稿件。

兩會報道「二十一條軍規」,相當於束縛了媒體言論自由與依法監督的手腳,所以開會至今,輿論報道都是千篇一律大唱讚歌,一面倒地頌揚「形勢不是一般地好,而是大好」。但這種掩耳盜鈴、塗脂抹粉式的報道能取信於民嗎?

其實,當局不准報道的熱點問題,恰恰是需要真正面對、需要認真討論的議題,比如代表委員的國籍問題,一直為外界詬病。有網民調侃,「一群坐在人民大會堂的外國人,聚精會神地討論為中國人謀福利,這是多麼崇高的國際共產主義精神!」這個笑話的背後,折射出的豈止是對兩會代表委員身份的不滿。

表達權利 必須保障

再比如,樓市、匯市、股市、交通擁堵、號販子等問題,都是涉及億萬百姓身家財富及幸福的切身議題,在全國兩會這個場合,代表委員有責任討論,並向政府提出質詢意見,而媒體也有權利與義務將相關情況公之於眾,讓國民參與其中。當局一禁了之,實際上是截斷了民情民意的通道,如此一來,這樣的兩會還有甚麼意義可言?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蔣洪,近日接受採訪時強調要保障公民表達權利,相關報道隨即被刪。蔣洪說,「兩會本身就是議論國家大事,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討論甚麼雞毛蒜皮的小事。」他還表示:「對於黨內的事情,我作為黨外人士,不說三道四,但是作為公民,表達的權利必須要保障。」

可惜,抗議歸抗議,當局管制照管制。堂堂政協委員尚且沒有說話的權利,普通人更不用說了。在肅殺氛圍下,不少人擔心文革重來,並非杞人憂天。事實上,中國目前的最大變數就是政治方向,最近一段時間,外資以及民營資本之所以瘋狂外撤,主要就是擔心當局的政策一百八十度轉變,回到毛澤東時代。第五代撥亂反正固然有道理,但中國官僚體制慣性巨大,一旦向左轉之後,往往發展到極左,給社會造成巨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