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關注北京政壇的人來說,潘岳的名字應該不陌生,這個胡溫時期的政壇明星做了十六年副部級後,在兩會期間獲得提升,出任中國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成為正部級官員。雖然社院書記並不是一個重要職位,但鑑於潘本人的個性、觀念及他曾經享有的清譽和當局當下對統戰的重視,這一最新人事任命還是值得解讀。

潘岳是個背景複雜之人,紅二代出身,雖然父輩並不顯赫,但由於一度和前軍頭劉華清聯姻,因此少年得志,仕途看漲,四十歲就官至副部。按照當局的升遷邏輯,一般八年轉為正部,成為中央委員。潘自己肯定也躊躇滿志,不料副部做了兩個八年,在多個部門歷練都是副職,其中在環保部門做副部時間長達十三年。這在內地官場也少有,之所以如此,一個主要因素可能同其個性過於張揚有關。

潘在官場中算是異類。早年從軍,後入職新聞行業,曾做過兩家報紙的副總,也在團中央下屬的青少年研究中心幹過。正由於有過新聞經歷,潘同新聞界的關係非常好,後來做國資局、技監局副局長時,還身兼首都青年編輯記者協會的會長。紅二代的背景加上從政的順暢與才氣,使他善於利用新聞媒體發聲,抨擊官場流弊,提出一些大膽且具爭議的觀點,鋒芒畢露,被認為是當局少有的個性官員。

思想開明 主抓統戰

然而,這種張揚的個性在講究等級、唯上是從的官場並非好事,碰鼻子是遲早的事。潘在多個部門歷練過,偏好宏觀政策和思想文化研究,寫過很多體制改革的文章,都流行一時,如他在國務院體改辦副主任任上,發表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必須與時俱進》,當時轟動知識界,這或許也是當局要他主管社院的一個因素。

潘調任環保部門後,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使得環保部門從弱勢逐漸走向強勢,也使得環保話題從邊緣進入輿論中心地帶。在其力推之下,生態文明、綠色GDP、環境經濟政策、規劃環評等概念,從學院派的研究主題,逐步成為具體的政策法規,這為他贏得了「鐵腕官員」的評價,但也因此導致他後期官場挫折。隨着政壇大氣候的變化,最近幾年,潘內斂了很多,基本上在公眾話語中消失。

此番潘岳被委以新職,可能與副部做得太久有關,當然更可能是看中他的知識背景,在當局重視統戰下,需要一個思想開明、有膽識、敢開拓之人來主抓統戰幹部和民主黨派人士的「政治培訓」,打開統戰新局面。與其前任相比,潘雖沒有統戰工作經歷,但其思考早已涉及統戰,其行事風格、同媒體學者的良好關係,使他符合當局這一要求。而從過往事功來看,他也應該會給當局一個滿意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