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當局通過減稅降費等措施力谷樓市,期望以此打救奄奄一息的經濟,問題是,已呈泡沫化的樓市,如果繼續槓桿,豈不是飲鴆止渴,驅國人入深淵?

據報道,內地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房地產市場彷彿打了興奮劑,進入高燒模式:開發商及房主坐地漲價,「日光盤」、「地王」等現象屢見不鮮。其中,上海市寶山區房地產交易中心由於人流量過大,要實施非常時期交易限流措施,所有人員要在中心一樓大門外等候,逐批放行進入大樓辦理業務;深圳一些樓盤則一天三變價,跳漲七十萬元。

內地一線樓市進入「飛行模式」,主要是當局的政策指引。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確立房地產「去庫存」的基調,各地房地產寬鬆政策隨後接連出台,降首付、降契稅、降營業稅,新政接連不斷。近期央行行長周小川更直言,中國的房地產貸款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個人消費還可以繼續加槓桿,清晰地向市場發出「想賺錢,去買房」的指令。

當局之所以再祭起房地產這個法寶,主要是全國經濟每況愈下,從傳統製造業到高新技術領域,個個處在掙扎邊緣,尤其是地產熄火之後,連帶鋼鐵、建材等市場下滑。在此背景下,當局重新催谷樓市以拯救經濟。但以一個泡沫拯救另一個泡沫,猶如用一個謊言圓另一個謊言,一旦露出原形,結局必然形成雪崩之勢。

國人財富 化為烏有

中國房地產的泡沫已是眾所周知,地產的價值已升至國民生產總值的三至四倍,即在一百五十六萬億至二百零八萬億元之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一套市中心區的房子動輒千萬甚至上億元。相比之下,美國的住房總市值佔國民生產總值的七成左右,而日本樓市泡沫破滅之時,住房總市值佔國民生產總值四倍左右,一九八九年東京樓市也是一年上漲了百分之六十,第二年便飛流直下。有人統計,中國若賣掉北京、上海及深圳的地產,可以買斷半個美國,中國地產到底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呢?

任何市場都是牛熊交替,沒有永遠上漲的樓市,也沒有永不言底的樓市,周期是經濟歷史長河中永恒的真理。當局如此催谷樓市,人為地製造地產樓市,最終會被市場規律所懲罰。去年這個時候,當局力谷股市,包括央行官員及《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方喉舌紛紛表態,指股市改革牛來臨,股市萬點不是夢,但等到夏季的股災來臨,幾十萬億元的市值蒸發,數以百萬計的中產股民被血洗,整個股市變成一地雞毛。如今這一幕又在樓市上演,讓人感嘆萬分。

當國人財富在一個個股市樓市泡沫中化為烏有,他們怎麼可能對執政當局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