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來,中美經濟、戰略和軍事較量成為輿論關注焦點,以致兩國在人權領域方面的較量顯得有些失色,但事實恰恰相反,美國政府及政客仍不時拿中國的人權說三道四,向中國發難。

近日,美國參議院通過議案,將位於華盛頓的中國駐美使館前街道改名為「劉曉波廣場」,若議案生效,中國駐美使館的地址將改為「劉曉波廣場一號」。對北京來說,美國參院此舉無疑是一種羞辱。因為在當局看來,這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並非甚麼人權鬥士,而是觸犯中國法律,被司法機關依法判刑的罪犯。用其名字命名中國駐美使館所在街道,這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抹黑中國,而是有意對中國發難,讓當局難堪。明乎此,北京當局對華府發出的嚴厲警告,敦促奧巴馬政府制止這場「政治鬧劇」,就不難理解了。

然而,從美國行政部門的態度看來,似乎不太贊成參院的議案,認為該議案只會使美方敦促中國更加尊重人權並釋放劉曉波的努力複雜化。雖然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奧巴馬將會對此行使否決權,惟鑑於中美關係正處於全面低潮,加上奧巴馬總統任期所餘無幾,奧氏屆時會否為顯示對華強硬而改變主意,值得關注。

改名之舉 早有先例

事實上,這早有先例可援。冷戰時期的一九八四年,美國就曾把蘇聯駐美使館門前街道改名為安德烈.薩哈羅夫廣場,儘管時代不同,美中關係與當年的美蘇關係不能相提並論,但兩國競爭的本質與過去沒有甚麼不同。更重要的是,在西方,劉曉波這個著名「異見人士」和中國政府的囚犯被視為中國侵犯人權的標誌,將中國駐美使館前街改名為「劉曉波廣場」得到了美國重量級人物和主流報紙的支持。此次參院的議案就是由正在爭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克魯茲參議員提出。而這一改名提議也不是克魯茲最先提出,早在二○一三年,美國一些人權組織就曾經私下討論過這個計劃,而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在去年六月亦已通過改名議案。按照國會議事議程,這項議案要成為法律,還得眾院通過,並由總統簽署,但前述分析表明,美眾院通過該議案應無意外。

平心而論,中國民眾對劉曉波的情感複雜,對於那些信奉自由民主人權和對政府不滿的人士來說,可能會歡迎美國國會的改名之舉,但這類人不多。對於大多數中國百姓而言,即使同情劉曉波的遭遇,但「劉曉波」這個名字已成了西方干涉中國內政的象徵,美參眾兩院此舉會被他們視作不僅是對當局,也是對中國的羞辱,從而激起他們的強烈不滿。故綜合權衡,美國國會此舉只會適得其反。當然,美國一些政客可能不在乎這點,他們要的就是對中國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