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本港旅遊業無以為繼,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港府計劃全力發展大嶼山,本是應有之義,亦有實際需要。可惜理想是一回事,現實是另一回事,在目前的政治氣氛下,社會阻力重重,港府寸步難行,大嶼山發展計劃能否順利落實,不能不令人懷疑。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早前發表第一份工作報告,建議將大嶼山規劃為十四個「多姿多采」的休閒、康樂及旅遊景點,欣澳、梅窩、大東山、大小蠔灣、貝澳、芝麻灣、長沙及索罟群島都被覆蓋,以鐵路作為主要交通要道,並擬於大嶼山及香港島的中部水域發展「東大嶼都會」。倘建議得以落實,大嶼山將搖身一變成為全港最大型旅遊度假勝地和商業衞星市鎮,容納最多七十萬人口,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和商機。

眾所周知,本港市區土地資源短缺,發展大嶼山可以說是唯一出路,加上港珠澳大橋落成在即,機場第三條跑道亦計劃興建,發展大嶼山可以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何況本港旅遊景點嚴重不足,近期主題樂園客量大跌,證明吸引力不再,更需要善用大嶼山增加新景點。問題是,弱勢政府百事哀,昨日首場公眾論壇即遭反對組織踩場狙擊,批評當局預設立場,出賣全民空間,破壞自然生態云云。結果同支持發展大嶼山的鄉事組織互相拆台,吵成一團,論壇最終在一片混亂中結束。

同樣場面可謂司空見慣,不管政府提出任何措施或建議,都有團體反對,政客更往往乘機抽水,令爭議不斷發酵,最後只能跪低收場。遠的不說,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一籌莫展,高鐵工程一波三折,擴建星光大道大幅縮水,就是最佳例證。何況發展大嶼山涉及填海造地,規模龐大,反對聲音必然更大,阻力必然更多,港府要克服困難談何容易。最荒謬的是,反對發展的組織往往不是當地居民,而且來來去去都是同一班人,少數人便足以阻撓任何基建,騎劫社會發展,而當局竟然束手無策,不是無能又是甚麼?

事實上,發展大嶼山並非甚麼新鮮事,董建華時代已經提出,甚麼物流園、高爾夫球場、水療度假村等等,計劃多多,結果不了了之。接任的曾蔭權爵士無心政事,胡混度日,大嶼山發展計劃更被束之高閣。現屆政府揚言「適度有為」,無疑雄心勃勃,可惜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一味研究復研究,諮詢復諮詢,結果只能蹉跎歲月。

曾幾何時,港英政府說做就做,從來不拖泥帶水,即使規模龐大的「玫瑰園計劃」也不例外;然而時移勢易,回歸後特區政府拖拖拉拉,胡混度日,以致淪為「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代名詞。正如有人所說,如果不是當年港英政府興建新機場,也許目前還在使用啟德機場。

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保育和發展並非不能並存,如果港府有決心有魄力,任何困難都能克服,相反,如果一味坐而論道,再好的計劃也只能是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