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市中心進行了一場歡迎敍利亞難民的音樂晚會,參加活動人數多達十餘萬人,佔維也納人口十分之一,奧地利總統出席並在活動中進行講話。此舉動使筆者延伸到關於香港問題的思考。
在對待難民問題上,政府與市民有明顯不同的立場:市民希望政府能夠有尊嚴的對待來自不同國家紛紛前往歐洲尋求庇護的難民;而對於政府來說,則需要全盤考量難民問題背後的利益博弈。最理想的折中處理方法,則是根據國家人口結構及勞動市場需求來對難民進行篩選,而並非如市民所願的對所有難民一視同仁的接納。
事實上,來自敍利亞的難民則是眾難民中,綜合素質最為優秀的人群,這也是為甚麼敍利亞難民潮能夠引起歐洲多國政府的關注,而來自其他國家的難民潮卻無法獲同樣的重視。在敍利亞難民問題得到關注之後,各國難民紛紛湧入歐洲,導致部分國家一度出現失控,甚至陷入無序的局面。
決策者與市民在對待難民問題上的差異不影響政府與市民的良性互動。上周在維也納舉行的活動,儘管活動性質和氣氛良好和平,但在某程度上,這是一種民意綁架:維也納當地近十分之一的群眾通過參加音樂晚會來表達對難民事件的關注,參加人數之多使得政府不得不重視該活動。就算與市民立場有所不同也難以形成共識,但總統的出現極為重要:因總統的出席提供了與市民交流的平台,並能夠獲得市民帶來對於政府在處理該問題上的信任。
該事件立即使筆者想起關於香港的兩件事:第一,佔中期間,認為「民生無小事」的特首是否曾經嘗試與佔中活動者進行如當初競選時「一張紙、一支筆、一張摺櫈,你願講,我就願聽」的交流?第二,香港人與奧地利人的差距:一個是歡迎難民,一個是拒絕遊客,相較之下,高低立見。
齊鈞梓 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