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不知道,原來首屆香港單車節將於下月舉行,青馬大橋將首次開放作比賽路線,除了專業賽事,業餘單車愛好者也可選擇參加三十五公里個人挑戰賽,或者十公里悠遊組。香港景點出名三幅被,旅客早已悶出鳥來,多搞些名堂吸客,很有必要。況且香港自詡「盛事之都」,就算「冇乜嘢睇」都要「有啲嘢玩」。只是距比賽尚餘不到一個月,如何抓緊對外宣傳推廣,甚考當局功夫。
當然,搞一天半天的單車節容易,建立對單車友善的城市文化卻非一朝一夕可以見功。眾所周知,本港交通繁忙,「馬路如虎口」,近年涉及單車的交通傷亡數字,比電單車還高,可見騎單車招搖過市,與搵命博沒甚麼區別。即使單車徑也是斷橛禾蟲,單車友得騎一段下車推一段,掃興之至。
事實上,騎單車不僅環保,有助減低碳排放,而且潮流興「深度遊」,了解一個城市的最佳方法,莫過於騎單車穿街過巷,很多城市已發展出成熟的單車遊服務,租車還車點如星羅棋布,遊人稱便,港人最熟悉的台北,其Ubike服務即是例子之一。有組織曾發表單車友善城市指數,排名第一的荷蘭阿姆斯特丹,甚至闢有單車專用天橋,當地對單車的友善程度可見一斑。當然,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如果單車節搞得成功,能喚起當局注意,檢討對單車的政策,也是一件好事。
陸智豪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