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很多人視寵物如伴侶和子女,難以面對牠們離世的哀傷,甚至因此患抑鬱。(資料圖片)

    愈來愈多人喜愛飼養動物,有人甚至將牠們視作伴侶和子女,惜動物的壽命較人類短,主人始終要面對寵物離世,而其帶給主人的哀傷往往堪比喪親,後果可能很嚴重,有人更會因此患上抑鬱。主要為喪親者提供輔導服務的贐明會,近一年來將服務對象擴展到有動物離世經歷的求助者,為他們提供個別及小組形式的動物離世哀傷輔導,幫求助者步出悲傷的深谷。

    贐明會輔導員鄧海甄姑娘因自身的經歷,對動物離世哀傷輔導服務特別關注。

    贐明會中心主任黃志安講述動物離世哀傷輔導服務情況。

    Elisa的愛犬「叻叻」被收養時的照片。(讀者提供)

    十歲大時的「叻叻」仍健康正常。(讀者提供)

    「叻叻」在安樂死當天拍攝的照片。(讀者提供)

    贐明會是現時本港少數提供動物離世哀傷輔導的機構之一,曾是「同路人」的該會輔導員鄧海甄正因自身的經歷,開始關注這方面的輔導工作。Elisa是鄧姑娘輔導過的其中一位求助者。Elisa與丈夫於○○年離婚,丈夫送了一隻北京狗給她作伴,當時兩歲的小狗叫「叻叻」。兩年後,「叻叻」因遺傳的椎間盤突出致兩隻後腿不能行走,每行一步會全身翻轉,情況愈趨嚴重,因找不到治療方法,只好聽從獸醫建議,讓「叻叻」安樂死。

    怕掂枕頭 街頭哭崩

    「當時我攬住佢,感覺到由一個實實在在嘅生命變做一團軟綿綿嘅棉花!」Elisa親睹愛犬離去,自此她很怕接觸軟綿綿的物品,例如枕頭、絨毛等,久久未能面對及接受愛犬離世的傷心難過,當時仍感覺愛犬就在身旁陪着自己,在長達一年多的哀傷期裏,她試過在街上突然崩潰痛哭,看到別人牽着狗隻,會感到莫名憎恨和憤怒,「我不斷諗點解死嘅係叻叻,我好想去搶走、偷走、甚至毒死人地啲狗!」幸理智制止了其邪念。

    然而,Elisa一直無法走出悲傷漩渦,她一度因自責對「叻叻」不夠好而打算尋死。隨着時間過去,她開始尋求出路,找一些宗教書籍來看,並巧合認識到鄧姑娘,接受哀傷輔導。

    動物離世哀傷輔導與喪親輔導有分別,贐明會中心主任黃志安指,動物有時需要接受安樂死,下決定的主人會因此承受很多負面情緒,令個案更為複雜。

    「每一次接受輔導後,我好似打咗一支強心針!」親朋在哀傷期時的冷言冷語,令Elisa選擇壓抑及封閉自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正常人。但自從接受鄧姑娘的哀傷輔導後,她有可以盡訴心中情的對象;當參加了贐明會的「動.人情緣」同路人互助小組後,有一個空間可以哭可以笑,會回想起與「叻叻」生前的開心回憶,更會去照顧流浪貓狗。

    同路人的體諒和支持,慢慢消除Elisa決定讓愛犬安樂死產生的內疚和難過,更發覺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半年後,她終於敢去翻看愛犬生前的相片和影片,正面看待「叻叻」離世的事實,慢慢走出低谷:「佢嘅到來教咗我如何做人!」

    了解前傳 輔導紓壓

    鄧姑娘表示,不少求助者即使難過傷心也不會對人說,由於受到親朋的壓力,他們甚至會質疑求助的需要,故輔導時,其中一個方向就是要正常化他們的哀傷,要先了解求助者的「前傳」,即他們的人生與動物間的關係,這樣才能有效輔導。

    根據一一年的人口普查,全港有十分一住戶有飼養貓狗,且有上升趨勢。黃志安指,這方面的輔導其實很需要,不同階層、行業都會面對動物離世的問題,因社會上其實有很多人與所養的動物關係很親密。而人們慣於將飼養的動物叫作寵物,這是須糾正的,因人與動物不是從屬關係,而是平等的。人們總是會覺得寵物是次一等、重要性較低,人離世你可以很難過,但動物離世無必要難過,但其實在不少人心中,動物與人同等重要!

    文:黃成傑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