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總理莫迪被認為是帶領印度走上大國崛起的人物,但一年多的政治蜜月期過去後,莫迪的多項關鍵性改革均夭折,印度特色的政治泥潭很可能讓這位雄心勃勃的老人「出師未捷身先死」。

政府施政阻力重重

莫迪上台後,為改善營商環境,他推動了稅收、土地和勞動力方面的改革,但這三項改革近期先後受挫。九月九日,印度財政部長宣布放棄簡化稅務管理議案。該方案原計劃取消全國二十九個邦複雜的分散自收,改為全國統一徵收,這有利於減免地方的苛捐雜稅,加強中央政府的財權,但面對地方政府的激烈抗議,莫迪不得不妥協。

在此之前,印度十大工會組織上億人上街,進行全國性罷工,抗議莫迪「大修」勞動法。這項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給公司在僱用和解僱員工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但傳統工會認為這有利於資方而侵害工人的權益,該計劃在抗議爆發一周後無疾而終。而在八月底,莫迪提出的另一頗有爭議性的土地徵用法案也受挫,該法案可以使企業更容易購買農田開展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

這三項改革是莫迪振興經濟的關鍵性措施,也是印度取悅國內外投資者的政治承諾,但都遭遇強大的政治壁壘與民意反彈。有評論認為,莫迪改革雄心受挫之後,他當選之初作出要讓本世紀成為「印度世紀」的諾言,已經化為泡影。

想當初,莫迪被人民寄予厚望,他也以壓倒性勝利贏得去年的大選,這是印度時隔十年首次實現政權更迭,更是印度近三十年來單一大黨贏得的最大勝利。莫迪上台後亦全方位研究中國的改革開放經驗,期望成為印度版的鄧小平,但由於中印兩國體制的根本性差別,決定了莫迪改革必然走向失敗。中國是威權體系國家,中共一黨獨大,領導人一言九鼎,一旦改革方案決定之後,整個政府機器全力開動,如要徵地拆遷,警察、城管等暴力機器衝上一線,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利用黑社會打先鋒,在此情況下,中國改革自然非常高效。

而印度是民主制國家,政府施政處處受到其他黨派的掣肘,黨派利益遠遠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再加上中央政府弱勢和複雜的種姓制度,使印度政治格局極其複雜,四面八方的阻力極大。莫迪要想在短時間內改變這一現狀,幾乎是不可能。事實上,印度要的並不是一場小打小鬧的改革,而是一場對民主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