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
  • 沙田排頭村有一幅空地,三十多年前政府已擬定要建高層丁屋,但時至今日,該地仍是芳草萋萋,一片寂寥,照目前情勢看來,恐怕待至驢年也不會動工。現時丁屋的規格是建築面積二千一百呎,共分三層,每層七百呎,陽台不計算在內。為節省建屋用地,一直有建議要將丁屋高層化,以接近私人高層住宅的形式興建,每個丁權持有者可獲分二千一百呎,以此解決丁屋用地不足的問題。

    但此舉未必能使新界原居民接受,尤其是香港的住宅供應愈來愈緊絀,空間愈來愈矜貴,擁有丁權的人就愈不願意將房屋高層化。因為即使表面上的建築面積相同,但傳統丁屋有很多空間是高層住宅所無,計算下來,丁權擁有者可能會覺得虧本太多。

    傳統丁屋的陽台面積合共可達百多呎,高層住宅一般只有數十呎,這便虧了近半。另外,目前的丁屋一定有天台,面積近七百呎,高層化後不可能每戶都有,為求公平,最大可能是全部不設天台。如此一來,天台與陽台相加,新式丁屋便比傳統少了七百多呎的可用空間。在如今這個連劏廁房也可月租數千元的年代,七、八百呎的損失,可是價值不菲!

    這還不止,丁屋一般都有花園,大者過萬呎,小者也多有數十呎,平均而言,總該有一、二百呎吧。如果花園能泊車的,那更不得了。去年,香港大部分車位的成交價都超過一百萬元。檢點下來,這就更讓原居民覺得高層化太划不來,故政府想改建屋模式,可能會愈來愈困難。

    陳偉強 大學講師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