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共政府炒作郊野公園議題,用的是「香港地少人多」的陳腔濫調,然而過去三十多年來,在香港政府眼中,土地房屋政策之首要目的,不是為了使市民安居樂業,而是為了政府收入。由於香港稅率偏低,任何加稅或設立新稅的建議,即使在不民主的議會,也是難以通過,故此在可見的將來,賣地依然是政府主要收入來源。

不論是開發郊野公園還是填海,目的是為港共政府開源,未來建在郊野公園內的豪宅,拍賣土地時固然可以帶來可觀收入,由於這些處於郊野公園的樓盤位置偏遠,連帶需要興建交通配套基建,這些建築工程,都為大陸紅色資本增加染指香港的機會,新填海工程亦能帶來同樣效果。

香港土地房屋問題亦不能孤立看待,有人定居及置業,才有房屋的需求,香港因為少子化,人口增長率低,然而近年街道卻是日益擠擁,這都是開放個人遊後流動人口激增的結果,當中又有不少是大陸官僚資本的代理人,來港炒賣房地產,結果全港樓市也水漲船高,香港中產自然「上車」艱難。

另一方面,平均每天都有一百五十名單程證人士來港,當中不乏基層人士,住滿七年後即能申請公屋上樓,當然亦會連帶拉長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這點當然可以靠增建公共房屋解決,然而今天再非麥理浩時代,對政府來說,興建公屋或居屋皆無巨利可圖,反而瘋狂搶地才見「錢」途!

了解這些利害關係,就能明白到梁振英「競選」時的諸般房屋承諾,只屬騙取民望的把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