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有「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的說法。以前老一輩人沒文化,尤其在鄉間起名較隨便。如今時代不同,起名也講究多了。

九月開學,內地不少老師給新生點名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少八○後父母給子女起的名字頗有「古典範」,帶點文雅,帶點書香,如「子」、「軒」、「睿」、「浩」、「宇」等。山東濟南某小學,一百多新生裏面就有五個「子涵」。中國人傳統取名有「女詩經,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之說,顯然愈來愈多年輕家長注重國學,喜歡給孩子取有文化氣息的名字。

起名特點的變化,反映了社會審美取向的轉變,當年上海灘崇尚西洋文化,名字多帶洋味,通街「保羅」、「瑪麗」。今年走進校門的這群廿一世紀出生同學,祖父母多生於中共建政初期,「建國」、「解放」、「和平」等具當年時代特色的名字較常見;他們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生的父母,名字則少了政治色彩,多帶「偉」、「磊」、「寶」、「康」等大眾化字眼。

其實,無論土或洋,不管俗或雅,名字只是符號一個,反而因諧音引來的聯想,有時頗令人尷尬。如果想孩子日後做官,千萬不要叫「關仁」、「溫仁斌」,姓范的別叫「范統」;若姓高,最好叫「高富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