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長假,香港市面一片淡風,旅遊及零售業正面對旅客少、生意少及景點少的「三少」窘境。特別是多個購物旺區,商舖門可羅雀,有商戶直言生意額較去年最少下跌三成。

其實類似一幕,五一長假時已經上演,預計今後仍會維持一段長時間,難為港府還自我安慰,說十一長假首日訪港旅客按年增加超過一成五,其中內地旅客增加一成六,非內地旅客亦增加近一成一。其實只要按常理推測,假設數據屬實,只能說明旅客大多是即日來回(酒店業界也稱訂房數字下跌),在港消費有限,旺丁不旺財而已。

在這個議題上,港府和激進本土組織可是罕有地合拍。想當初大搞「光復」、「驅蝗」等大龍鳳,理由是港人生活空間受到擠壓,要「還我寧靜生活」,現在旅客少了,零售服務等行業被打殘,基層市民生計大受影響,弄成如斯局面,按說他們應「當仁不讓」,惟此時有人話鋒一轉,說旅客少了,主要還是內地旅客消費模式轉變,特別是當局反腐令土豪卻步,企圖淡化搞搞震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就好笑了,既然搞不搞事旅客也會減少,那之前的一切豈不是枉作小人的無用功?事實是,中國十幾億人,即使花得起錢的人佔再小比例,規模也相當可觀。環顧日韓等周邊國家,中國依然是「大客仔」,惟香港斯人獨憔悴,激進組織「居功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