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風光不再,當日在商場逛了一會,過去那種萬頭攢動的架勢不復見,場面有點冷清,難怪旅遊及零售業叫苦連天。商經局局長蘇錦樑卻力排眾議,指十一訪港內地旅客比去年有所增長,似乎數字跟市面情況有落差。

或許看零售數據更能反映實情。統計處數字顯示,八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三百七十九億元,較去年同期下跌百分之五點四,而今年首八個月合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亦比去年同期下跌百分之二點二。零售數據好壞跟旅業表現息息相關,業界告急已是不爭的事實。

無可否認,香港經常上演鳩嗚、光復鬧劇,是趕客的最主要原因,但外匯因素、內地打貪和消費模式改變,亦與零售及旅業轉差有關。然而一個巴掌拍不響,業界埋怨生意大跌的同時,有否檢討目前香港旅遊業的弊端?市面千篇一律藥房、金行、化妝品店,香港就像一個大型商場,只為滿足單一客源的購物欲而存在,當這類旅客減少,影響便立竿見影。香港過去是中西薈萃的國際城市,為何現在竟貧乏得只剩下購物?

京都被選為全球最佳旅遊城市,靠的不是購物商店,而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古蹟。反觀香港,稍具歷史的東西都被視為阻住地球轉,必須拆之而後快。一個沒有內涵的城市,即使包裝再漂亮,吸引力終究難以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