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過去曾擔任通識教師,有親身體驗通識教學經驗,希望本文用「多角度」分析現時通識教育運行狀況。從課程結構上來看,通識科設六大單元,包括: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一)、今日香港(單元二)、現代中國(單元三)、全球化(單元四)、公共衞生(單元五)和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六)。

顧問老師:通識研究協會主席 馬震寧

一般來說,學校老師會在高中三年,以議題式教學完成所有學習單元。一方面,學校老師不會偏重相對含較多政治議題的今日香港單元和現代中國單元,因為其他單元同樣重要,而且過去健康和環保議題連年必出。如果教師僅教導今日香港單元和現代中國單元,或僅集中操練政治題,只會為學生埋下考試風險。

雖說,過去三年通識科考試都含有政治題,每年多數只設一題,而且部分政治題僅在卷二選答題出現,考生可自由選答。即使2013年卷二題2含非常敏感的六四燭光晚會相片,但考生也可以不選答。還有,該題還附上保釣和2008年四川地震捐款賑災相片,考問是否同意香港人參與國家相關的重大事件會加強他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明顯地,擬卷員預留了很大空間給考生正反兩面討論國家大事。

至於今年卷一題1涉及行政長官下台的相片,但考問針對點不是問學生是否支持行政長官下台,而是管治、核心價值矛盾和生活素質等問題。同年,卷二題1的題材為中國國力,內容提及促進經濟增長和維持政治穩定,也可見擬卷員不偏不倚設題,預留足夠空間讓考生發揮。

針對通識科的討論,外界有聲音指,當學生在遇上政治立場清晰,或有政治組織背景的教師時,要看老師面色,部分學生為求高分,在答題時,或會刻意認同教師所屬的政治組織對某議題的立場。

不過,筆者眼見的情況剛剛相反,學生最擔心評分的人,不是學校老師,而是公開試評卷員,因為公開試成績比校內成績重要得多。過去,不少學生會向老師詢問,當遇上政治題是否需要以指定角度回答。

另外,外界又有聲音指通識科教師經常提及內地人權及貪腐,事實上,教師會從正負兩面討論內地大事,畢竟公開試要求考生作答的觀點,不可完全偏重某一立場,而是要正反兩面分析。再者,通識科不是國民教育,不一定要學生對國家有好感。

反而,教師可預留空間讓學生思考,不用硬銷國家經濟發展一日千里,也不用刻意抹黑。因此,若教師想學生在公開試取得高分,仍然會多角度分析各議題,啟發學生通識思考。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