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文憑試今日放榜,七萬九千名應屆考生中,有二萬六千人考獲入讀大學的資格,但本地大學資助學位僅有一萬四千個左右,換言之,今年最少有一萬二千名青年陷入望大學門興嘆的升學煩惱中。大學門太窄,已成香港高等教育的不良現象,禍因之一,與回歸以來港府教育政策一直走精面、耍花招有關,政府銳意將中高級教育推向私人市場,圖以最小成本達到知識型經濟的轉身,誰知結果卻是青年怨氣沖天、本港人才競爭力不足,真真自作孽。

高等教育是青年人向上流動的階梯,然而,過去十餘年,本港卻長期處於社會滯動局面,打工仔工資中位數十多年不動便是一證,社會缺乏流動,原因當然與教育密不可分。

本港資助大學學位長期無增長,首屆特區政府雖曾推行高教及職教改革,但大方向卻是將教育產業化,藉私營資金提供的自資專上學位作過渡,這個方法雖令中高級就學機會大增,卻不代表人才質素亦同樣上升。更何況,本地資助大學學位有限,迫令大量本可入讀大學的學生選擇較次一級的教育機會,如資助高級文憑、自資學位及自資副學位等,結果是,當局原本為中學畢業生設計的職業教育學位被應入大學的一批搶奪,結果整體教育未見上流,反而逆向下流。

教育水平停步不前之外,自資教育大行其道,亦帶來沉重的學債問題,甚至衍生文憑變經濟炸彈、學位變騙局的教育陷阱。近年來,港青在政治抗爭上愈來愈激,對政府及教育部門怨氣沖天,箇中原因自然離不開教育樽頸及教育亂象,熱血青年求學無果、求職艱難、求居更不易,連串打擊下,怨氣最終必反噬政府,今年以來的情況已經有辦你睇,政府咎由自取,怨得誰?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