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號稱「移民國家」的美國,是「單一民族政策」外的另一極端,但該國移民政策的演進,卻是頗複雜。

美國立國前,最早從歐洲移居北美的「白種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簡稱WASP),主導早期美國統治階層,其語言習俗及信仰順理成章變成美國主流文化。「大熔爐」一詞在美國獨立後不久便出現,直到二十世紀初都是該國移民政策的半官方主導思想,鼓勵新移民融入美國主流文化,而捨棄原有族裔文化。

但理論歸理論,事實上從來沒有移民美國的族裔會將固有文化徹底放棄,再「全盤美化」,通常新移民都會主動融入主流,但仍會保留原有文化,主流亦同時吸納新移民帶來的外來文化。到了二十世紀中,民權運動興起,「大熔爐」概念變得過時,「文化沙律碗」的多元文化模式應運而生。

香港在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全盛時期,也有強勢的主流文化,新移民或少數族裔,也會主動融入主流文化,昨天本欄提及喬寶寶的例子,證明香港的本土文化餘威尚在。

近年拉美裔(特別是墨西哥)移民湧入美國,改變其人口結構以至政治版圖(他們多數支持民主黨),有保守的白人哀嘆,他們長遠將淪為「少數民族」。但美國始終有移民審批權,文化依然強勢,不像香港要直接面對強勢冒起的中共新暴發文化,故不像香港會有「人口換血」問題。

反而近年一些中共御用學者試圖炮製山寨版「大熔爐」,值得香港人留意。明天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