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每年平均有五千至六千宗「通波仔」手術,國際死亡風險約百分之一,若是急性患者手術死亡率達百分之三十至四十。有心臟科醫生指,此類急症主刀醫生的心臟專科資歷至少有十年以上,病人死亡未必是醫生實力不足,可能與年紀大、心臟功能差等因素有關。

醫院管理局五年前引入臨床評核,將包括通波仔在內的手術,涉及死亡率、術後併發症、病情等數據,計算出全港基準,監測各間醫院水平。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會董陳藝賢強調,即使偏離基線不代表醫院或醫生有問題,只是參考數字。心臟團隊每周「賽後檢討」會議,包括手術後死亡或併發症個案,團隊檢視病情、手術步驟等,判斷有關醫生有否出錯,按需要再培訓、接受資深醫生監督等。他稱,資深醫生多負責高風險病人,手術結果可能「無咁靚」,但難單憑數據便斷定「手藝」高低,還要考慮病情,即使有醫生手術死亡率偏高,但需檢視各類因素,甚少聽聞有醫生被要求「封刀」。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