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業喜中有憂 最怕居安忘危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去年訪港旅客達三千六百多萬人次,比前年增加近兩成二,帶挈迪士尼樂園也水漲船高,全年入場人次創五百二十萬新高,按年上升一成三,首次錄得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盈利逾二億元,使淨虧損收窄至七億多元。旅發局預計今年訪港旅客將會再增一成,而迪士尼樂園亦雄心勃勃地表示扭虧為盈指日可待。

不過,儘管業界普遍看好前景,人們依然不得不擔心,在旅遊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日,在區內勁敵步步進逼下,香港的大好形勢是否可以維持下去?

這絕非杞人憂天。眾所周知,訪港旅客人數強勁增長,主要受惠於內地不斷放寬個人遊,正如旅發局數據顯示,內地客佔去年訪港旅客的六成三,這說明內地客已撐起本港旅遊業大半邊天,亦說明香港經濟愈來愈依賴內地。既然內地客對香港這麼重要,香港又有甚麼辦法留住他們呢?

人們可以看到,在旅遊業一片暢旺的繁榮景象背後,其實潛藏着不少隱憂。尤其是旅遊業良莠不齊,醜聞不斷,常令內地旅客乘興而來,敗興而返。有黑店向旅客兜售偽劣商品、有內地客因拒絕購物遭導遊遺棄、有旅客懷疑被導遊強迫購物激死、有內地團因購物不足而被導遊惡言辱罵……凡此種種,莫不反映港府監管不力,嚴重損害香港旅遊業的聲譽。

令人失望的是,面對不絕如縷的欺客醜聞,港府不是袖手旁觀,就是反應遲鈍,直至發生「惡導遊阿珍事件」,當局才痛下決心,擬於下月起推行「一團一導遊」等措施。我們認為,這些姍姍來遲的監管措施仍然有欠全面,不夠徹底,長遠而言,港府有必要負起對旅遊業的監管責任,改變現時由旅遊業議會自己人管自己人的狀況。

旅遊設施不足,景點老化,亦是旅遊業的另一隱憂。例如香港仔漁人碼頭,早於一九九九年財政預算案已提出,無奈當局研究又研究、蹉跎復蹉跎,一直拖到金融海嘯爆發,漁人碼頭竟然變得「財務上不可行」。當局最近提出縮水方案,建議在香港仔改建海濱長廊的觀景台、座椅等等,一項集吃喝玩樂於一體的旅遊大計無疾而終,最終淪為一項普通不過的地區美化工程,被譏為「愚人碼頭」。

事實上,香港地方雖小,但歷史悠久,擁有中西匯聚的獨特文化及大量古蹟,只要當局用心發掘,發揮創意,打造新景點絕對不難。

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反觀被視為香港主要競爭對手的新加坡,雖然在天時地利等方面皆不如香港,但新加坡政府逆境自強,努力開拓旅遊資源,隨着賭場、聖淘沙名勝世界、環球影城等新景點陸續建成,新加坡的旅客人數強勁增長,單計二○一○年首十一個月,已比○九年多逾兩成,而且客路比香港更廣更多元化。

近水樓台先得月,香港佔有天時地利,擁有內地十三億人的龐大市場,旅遊業確實大有可為,關鍵在於旅遊界能否與時俱進,改善服務質素,以及當局能否做好監管,保住購物天堂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