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衣業生產北移 訓練局名存實亡

曾幾何時,製衣業是撐起本港經濟半邊天的中流砥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製衣業是出口收益最大,也是僱員最多的行業之一。然而,時移勢易,隨着製造業北移,製衣業日漸式微,有三十五年歷史、為行業培訓人才的製衣業訓練局,亦早已名存實亡,其存廢問題再次引人關注。

據了解,製衣業訓練局近年先後翻新由政府撥地興建的九龍灣及荔景訓練中心,並與公開大學合辦製衣業相關課程。不過,今年八月投入運作的荔景教學中心,其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大負責,公大屬下專業進修學院的行政總部亦遷入其內,令教學中心儼然成了公大分校,不少街坊甚至誤以為教學中心已成為公大校舍。難怪有立法會議員質疑,此舉等同「訓練局私下撥地予公大」,亦不合程序,有礙有效運用公帑。

製衣業訓練局方面解釋,鑑於本港製衣業已由生產變成前期設計及後期營銷的服務業,計劃與公大合作推出一系列時裝採購、設計、營銷、零售等相關培訓課程。

的而且確,隨着本港經濟重心轉向服務業,製衣業也必須轉走高增值路線,但訓練局能否協助行業轉型,卻大有疑問。事實上,荔景教學中心現時開辦的課程多由公大提供,且內容雜亂無章,大部分是飲食業、旅遊、臨床護理甚至腎科護理等與製衣業風馬牛不相及的課程,明顯不務正業,連製衣業訓練局總幹事楊國榮亦不得不承認,部分課程有商榷之處,今後會盡量避免。

最可笑的還是,本報記者到荔景教學中心視察,發現裁剪工場、高分子纖維工程實驗室等與製衣有關的教學設施,不是重門深鎖就是堆滿雜物,連日常運作也無法應付,更遑論適應行業在新時代的需要。

製衣業訓練局問題成堆、亂象叢生,難怪有立法會議員批評,部分機構社會角色雖已完結,但仍自以為有存在意義。議員認為教學中心與其經訓練局批給公大,不如政府收回後正式交由公大接手。對此,訓練局總幹事楊國榮辯稱,訓練局要轉型,但因「政府一分錢資助都無」,難以獨力進行。資金不足當然不是藉口,但無可否認,製衣業訓練局淪落至今日「四不像」,甚至形同虛設的不堪局面,當局長期以來視而不見,放任自流,始終難辭其咎。

可以看到,在香港類似製衣業訓練局般存在多時、浪費資源卻績效不彰的公營機構比比皆是。例如生產力促進局,多年來對社會有何貢獻,人們不甚了了,其管治混帳倒是街知巷聞。審計署去年力數生促局「十二宗罪」,包括濫發花紅、行政紊亂、管治粗疏,甚至曾遺失五千萬元財產。其他如私隱專員公署、應科院以至信保局等,無不醜聞纏身、烏煙瘴氣,納稅人的血汗錢如被倒入鹹水海。

不管怎麼說,製衣業式微,是明擺着的事實,更非今天才出現的情況,當局早就應該檢討訓練局的社會角色,不管是繼續存在、是轉型發展,抑或乾脆予以裁撤,總該有個說法,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闊佬懶理,任由有關機構自生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