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自由徒虛名 改善環境最實際

年年歲歲花相似。香港連續十七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對此,大部分香港人早就麻木了,值得關注的反而是,新加坡和香港的差距正不斷縮窄,取代香港已是指日可待。

實際上,比經濟自由度排名更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美國商會的調查顯示,在上海及新加坡的威脅之下,香港的競爭力不進反退,面對的挑戰包括空氣污染加劇、經營成本高、缺乏國際商業人才等等。該會九成三會員表示香港空氣污染嚴重損害營商環境,令不少會員撤離香港。

顯而易見,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美譽,根本無助改善香港的營商環境,亦無助提高香港的競爭力,之所以如此,皆因港府無所作為。正如美國傳統基金會批評,港府開支太少,儲備過多,成為工商業發展的絆腳石,認為港府應趁下月發表財政預算案時「開倉」還富於民,亦應制訂長遠政策將財政儲備減半,善用資源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上述批評顯然不是無的放矢。港府坐擁逾五千億元財政儲備,今個財政年度還可望錄得七百多億元盈餘,加上超過二萬億元外匯儲備,不可謂不多。只可惜,當局守着金山銀山,卻是一事無成。

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港府誇誇其談,講多過做,回歸十三年來,諸如甚麼港甚麼中心的宏圖願景,吹到天花亂墜,到頭來不是無疾而終,就是好事多磨,時至今日,十大基建大部分仍在紙上談兵。金融海嘯期間,當局又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迄今亦是十畫未有一撇。經濟發展原地踏步,香港的競爭力怎能不每況愈下?

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港府更是乏善可陳。其他不贅,僅以改善空氣質素來說,港府多年前已經提出「藍天白雲」口號,推出多項改善空氣質素措施。然而多年下來,所謂藍天白雲猶在夢中,空氣污染變本加厲,最近有環保團體踢爆,港府○九年完成更新空氣質素指標諮詢後,拖了足足一年仍未提出具體跟進措施,反映他們對改善空氣質素毫無信心和決心。維港上空烏煙瘴氣,香港人也難以忍受,遑論吸引外商來港投資。

營商環境愈來愈差,打工仔的就業機會愈來愈少,生活水平自然每況愈下。無奈的是,面對持續增長的貧窮人口,不斷加劇的貧富懸殊,港府依然甘做守財奴,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甚至提出「派糖助長通脹」的偉論,說政府不應該將派糖視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而要把資源用於社會福利、教育、培訓等等,才能提升市民的生活水平。

誠然,香港的經濟及社會問題千頭萬緒,必須多管齊下才能解決。問題是,港府到底做了些甚麼?人們見到的是,回歸至今,港府依然無法找到經濟轉型的方向;面對日益嚴重的貧窮問題和深層次矛盾,港府依然不敢正視。說穿了,所謂經濟自由,其實就是港府放任自流、無所作為的真實寫照。

經濟自由誠可貴,經濟發展價更高,香港人珍惜經濟自由,但更希望港府有所作為,提升競爭力,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否則,所謂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只是徒具虛名,不值得高興。何況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新加坡步步進逼之下,香港明年是否還能保住這頂桂冠,實在是一個頗大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