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關食品安全的負面新聞不絕於耳,一宗宗黑心食品駭人聽聞,其中以中國和台灣的情況尤為嚴峻。為甚麼黑心食品「重鎮」偏偏就是毗鄰香港的大陸和台灣?或可從通識科第五單元:公共衞生的概念詞「食品安全」中找到答案。

顧問老師:
通識研究協會主席馬震寧

食品安全是指在處理食品加工、儲存、銷售等過程中,確保食品衞生及安全的準則。食品安全風險包括致病性細菌污染和有毒化學物質污染,被污染食物會引起各種奇難雜症。食物安全中心負責本地或進口食品的規管及檢驗,評估食品安全風險,防止問題食品銷售。

○八年,很多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嬰兒被發現患有腎結石,毒奶粉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地溝油,即從廢棄食物或殘渣中提煉出的油,很多油品企業從餐館回收使用過的廢棄油進行重新加工,將潲水油當作食用油。此外,還有塑化劑、蘇丹紅、孔雀石綠等等黑心食品事件。

事件揭發後,舉國轟動,有人譴責黑心食品企業為了斂財,連安危也置若罔聞。當時,有人指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忽略產品安全。然而,台灣並非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早在上世紀就被視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生活素質比大部分東南亞國家高,為何它的黑心食品事件和中國同樣發生?又為何較貧窮落後的地方,卻不常聽聞黑心食品事故?

十九世紀美國內戰結束後,經濟高速發展亦換來社會風氣敗壞代價,後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社會轉型時期遇到的問題,美國當年亦遇到,包括食品安全。當時社會貧富差距巨大,《紐約時報》在一八五八年以報道一宗紐約州潲奶醜聞,每年有數以千名嬰兒因潲水奶而死。雖然以上只是冰山一角,但可見美國當年的食品安全問題亦相當嚴重。後來美國總統羅斯福上台,推動「新自由主義」和道德重建運動,問題才得改善。

上述類似的「黑心食品」案例,在多個已發展國家的歷史書中都能找到。由此推論,食品安全問題有可能隨着工業化和經濟高速發展而出現。即使今日中國生活素質提高,也不等於國民精神素質提高,商人唯利是圖不顧他人死活。

要解決黑心食品問題,不能光靠法律。中國和台灣縱使不斷更新法律條文,仍難阻止黑心食品企業的蔓延。相反,幫助國民建立正確的道德觀,才能真正杜絕黑心食品。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