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官媒連番撰文對富商李嘉誠發出質疑,指其近年陸續從內地撤資,是只可共富貴、不能共患難,令人感到中央對李的行動有所不滿。商人尋覓最能賺錢的地方,是最正常不過,批評李嘉誠的人是否太過民族主義上腦?內地根本毋須對商人行為太過上心,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身的經濟體系。

《人民日報》早前刊登題為「對李嘉誠,與其挽留不如目送」的評論,指李在內地有現在的地位,是因為優惠政策,但看到內地經濟回落就離開,是「好的時候同享福,遇到困難卻不能共渡難關」,直言希望「讓今天的離開成為明天的遺憾」。另一官媒《環球時報》更稱要對李嘉誠「去神化」,指其不再是「愛國愛港的楷模」。

李嘉誠最近也按捺不住,發聲明澄清沒有撤資打算,亦指內地部分城市的房地產有供求失衡風險。李嘉誠正正道出事實,近年內地經濟能夠維持高速增長,只因○八年金融海嘯後中央強力介入,推出四萬億元基建項目,才勉強撐起實體經濟。現在美國隨時加息,中國出口競爭力將轉弱,實在難以「充大頭鬼」,遂透過人民幣貶值力撐,以往粗放式發展模式亦要收緊,李嘉誠往往是市場風向儀,現時選擇減少在內地投資,是正常不過的。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央政府應積極為中國經濟尋找出路,而不是指摘商人離場。